“《春秋》以道名分”,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为公众安全感,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公众安全感细分为治安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社区安全和安全建设六个维度。本研究的响应变量为政府信任,具体包括政府信任的对象、品质和结构三重面向;政府信任对象即公众对政府组织和公职人员的信任水平;政府品质信任即公众对政府动机和政府能力的信任程度;政府信任
该书顺应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的定位与方略,立足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转型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数字政府建设的本质特征、建设路径、实践困境,以及各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模式创新、现实梗阻和融合路径。顺应“大兴调查研究”的趋势,对国内外数字政府建设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提炼数字政府
本书将劳动法的研究视角从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现代意义劳动法,向前推进至人类社会出现社会化劳动和规范化法律之后就出现的劳动法律现象。从“轴心时代”开始对比中国和西方各国不同的劳动法现象和劳动法文化,直至现代劳动法和劳动法治模式的生成。回答了劳动法治模式的本体性问题,从劳动法治模式的构造与机理两个维度,从劳动法的生成与运行两
本研究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传统单一供给与现有双轨供给中出现的过度拥堵、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考虑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中的公平与效率、不同供给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供给效果等问题,运用排队论等随机建模、矩阵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不同主体目标(等待时间最小、收益最大及社会总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研究都直观地呼吁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本书在此基础上主要关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效益问题,选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投入体量充分性、支出结构合理性、支出转换有效性,开创性地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效益进行全面研究。从投入体量充分性,分析农村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一般公共预
本成果从“核心素养”建构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文献梳理目前鲜有人直接讨论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评估指标建构。基于此,本成果的首要目标是厘清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理论。二是找准核心素养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通过文献爬梳发现基础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很丰富,其中不乏有对基础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但
本书总体上包含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理性思考三个部分。理论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二是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三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逻辑关系。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本科毕业率全球图景的分析;二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三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本书以列宁原著为文本依据,全面梳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破解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遭遇人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需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指导。首先,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回答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如何产生的问题;其次,厘清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历程,
本书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PLS-SEM)、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扎根理论方法,围绕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隐私设置行为、隐私披露行为、信息规避行为、取消关注行为、不持续使用行为开展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理。基于“认知-情绪-行为”框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