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是治理转型的重要依托。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赋能数字政府的建设与探索,助力政府治理模式向数字化治理转型。技术的更新迭代驱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变化,沿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方向持续前进。新基建、新要素、新动能与新业态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产业政策制定、城市发展定位、区域协同战略等
《数字治理评论》(DigitalGovernanceReview)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创办,是一本致力于推动数字治理研究的学术性集刊。本刊论文主题涉及电子政务、电子服务、网络参与/电子参与、大数据与公共治理、开放数据、社交媒体与公共治理、移动政务、
《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发展报告(2023)》基于数据开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立足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政策要求与地方实践,借鉴国际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可操作的地方公共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准备度、平台层、数据层和利用层四个维度及下设多个指标,从而对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能力、现状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宋儒对政治的讨论是伦理化的,其以天理为依循,在士大夫思想的引导下,推进着政治秩序的理性安排。“得君行道”与“共治天下”是由宋儒所主导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旨归,但在现实的政治秩序中存在着士人主体性和官僚化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君道与臣道的博弈。在宋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天理与事功的矛盾,衍生出王霸之辨、义利之别等学理争鸣
《中国医疗保障发展报告(2023):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以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题,全面、客观地呈现和分析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现存问题与当前挑战,并对该体系的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政策建议。全书包括一篇总报告、五篇专题报告、四篇区域报告与三篇案例分析报告,涵盖了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事业、一体化进程;同时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
本书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并将昆仑文化、大禹神话与青藏高原河源文化联系起来,分析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的资源观、环境观,指出了河源文化的内核就是生态文化,这对继承和保护好传统的文化精神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6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9篇、书评1篇,部分文章篇幅较长,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对某个事例
《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对古写本《尚书》异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总结了异文中隶古定古文的构形特点及形体演变通例,并选取部分典型字例进行详细疏证。全面收集了异文中的隶楷异体字形,并从简化、繁化、变异、混同四个方面对这些隶楷异体字作了详细讨论。将字形比对分析的成果与历代《尚书》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证,用于评鉴历代文本校读和古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