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逮捕,同年12月被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为四年苦役,然后充军。他在狱中给哥哥和弟弟写的信描绘了在狱中的生活,特别是最后一封,书写了他处在死亡边缘时的心理状态。这些书信记录了他对人类心灵极限的最初探测。即使在最为严酷的绝境,他也没有失去写作的强大意志,几乎是凭借写作支撑着全部的生存。 陀思妥
《英国研究》由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主编,全书下设英国思想与文化史研究、英国政治与经济研究、英国法律史研究、英国环境史研究、英帝国史研究、经典文献译介等部分,充分呈现了国内外学者的积累与思考,拓展了英国史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折射了学术演进的最新路径。本书收录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学者围绕弗兰西斯·培根的不列颠设想及其影响、
上海是鲁迅一生最后阶段生活、创作、奋斗的城市,也是鲁迅精神最终凝成和充分展现之处。鲁迅精神融入了上海的历史记忆,浸润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国胜先生从事鲁迅思想研究多年,此次,刘国胜先生写作《鲁迅在上海(1927—1936):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从鲁迅在上海十年间的生活、创作切入,解说鲁
本书在分析重庆重大社会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和问题后,提出要构建重大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重庆实践为根据的重大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根据重大社会风险的生成理路,提出了构建“分时段”和依靠“一切力量”的重大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以及应急处置机制。当代,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已是国家治理行为,因此,该专著提出把
本书根据作者十多年来的调查报告汇编而成,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非虚构作品,从知情人士、隐私、权力、诉讼等各个角度对美国新闻行业和记者群体的乱象和丑闻展开讲述,展现了当今全新的新闻媒体大众活动,是一本在这个视频为王的时代揭露真相的权威指南。目前本书已成为《今日美国》和《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 关于知情人士 美国邮政的吹哨人
本书围绕网络爬取的法律规制,选取国外具有代表性的8篇经典论文,内容涉及网络爬取的普通法实践、网络爬取的合法性、网络爬取与版权保护、网络爬取与个人信息保护四个方面,对网络爬取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准确定位,对网络爬取的具体操作作出了规范指引,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特色。
本书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诉讼品格”这一命题为视角,循着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以关系的发现为理论研究起点,以实践的价值为理论研究落脚点,运用历史发现、比较分析和规范推演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本体意义、阶层犯罪论体系对诉讼程序的关照性,以及阶层犯罪论体系之于诉讼模式、诉讼进程、证据证明和刑事辩护的重要指引价值。
罗纳德·德沃金笔下虚构的完美法官赫拉克勒斯不仅博闻强识、智识无双,而且他不受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干扰,能在任何普通或疑难案件中给出符合法律的“唯一正解”。这样的法官当然受人们欢迎,因为他满足了人们对法律至上的期待。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的法官即便能够彻底抵御金钱、权势、舆论等外部因素对判决的影响,但却无法杜绝认知差异这种内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
本书以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为例,通过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内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了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现状与问题,为维护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