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共生哲学为理论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等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及制度正义为目标任务导向,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质量、水平、空间、价值和机制为实践问题导向,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本书试图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在研究教育扶贫的目标导引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对“教育扶贫”“教育精准扶贫”“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四个主要概念内涵进行解读与界定,并说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调查乡村教育脱贫的根基、能力、通道、空间和力量的现状,对教育扶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原因分
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
中国传统官箴经历了由“箴文”到“官箴书”的发展历程,官箴形态由最初的“官箴王阙”演变为“官吏自箴”。至宋元明清时期,官箴文化中“箴官”层面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清代,基本定格在“官吏自箴”。本书在论述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官吏自箴”性质明显的清代典型的十二部官箴书进行系统论述。通过个案分析,寻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乡村治理创新发展的基本历程,剖析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的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即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梳理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依据、逻辑起点、逻辑主题、逻辑展开、逻辑统领,凝练了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既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向大城市聚集,人口也逐渐跟随资源往大城市聚集,于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成为大城福祉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本书在此背景下,基于“三生”理论,构建了大都市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大都市(
本书立足唯物史观,阐述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视域下的老龄社会及其健康型制,为新时代推进老龄健康公平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引。“资源论”“危机论”“公正论”“优先论”分析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老龄健康公平制度建构,“发展论”“协同论”探索银发浪潮背景下全球健康治理的具体路径及价值旨归,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
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婚姻史是一部国际关系史,一部政治外交史,也是一部两河流域文化与文明史。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绵延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无数对政治联姻的例子,虽然这些政治婚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目的的产物,但是它们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特征。古代两河流域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在国际人权法律体系下,国内和国际层面存在超越国家主权的多层人权保护。与秘鲁国内法的合宪进程平行共生的是其国内法符合国际条约的发展进程。在该进程中,国内面临着国家主权让渡与推动人权保护制度发展的问题。同时,在美洲人权委员会和美洲人权法院的推动下,拉美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也面临着国际条约的适用及在国内法的位阶等挑战。本书探讨了
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就越来越迫切。在这个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在国内迅速成长。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的需要,只有大国才有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的强烈要求。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国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