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的遗迹——文物抢救保护三十年》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曹彦生三十多年来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总结和梳理。全书由三十多篇文章组成,讲述了作者多年来保护文物甚至抢救文物的经历和经验。书中对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北京市朝阳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做了重点阐述,探索“以开发促文物保护”“以宣传促文物利用”的工作模式
本书稿是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课题。习凿齿“博学洽闻”“史才不常”,著有《襄阳耆旧记》五卷、《汉晋春秋》四十七卷、《习凿齿集》五卷,三书唐以后俱已散失。自清末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前二者予以辑校和注释,本书在吸收前人成果首次对《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习凿齿集》合辑为《习凿齿文史合集》辑校,全文20万字。所用《襄阳耆旧记》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学家。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法式善研究》是对清代诗人法式善的综合研究。乾嘉时期诗学活动频繁,文学生态呈现出多元化的
本书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印度文学经典,既有对印度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学的总体研究,也有对吠陀、两大史诗、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学经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经典作家的生态主义解读。全书总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总体研究主要从总体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态主义特质及其对印度文学的影响;个体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对印度文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为背景,从传统中国哲学“内圣外王”及“家国天下”的基点和理论出发,纵观梁启超儒学思想的脉络发展,探讨他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重构及新“世界主义”的现代转型的贡献,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梁启超儒学思想发展、革新、演进的历史过程。空间主线:以历史哲学视角为主轴,系统探索梁启超重构儒学并结合西方现代文明
本书在借鉴中外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试图建构一套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元理论体系,通过对专业研究认识论、方法论的系统论述,提出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构建的理论范式、研究视角、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从而为该领域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指引。本书中的实务研究
本书在梳理和分析融合研究的产生与演化过程,以及融合理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组织与管理的特点,探索性地将融合理念的两维度模型拓展为“跨主体一跨学科一创新价值链”三维度模型,分析了美国、英国、巴西、中国等六个典型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实践,并采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基于融合理念的农业科技创新
万事万物皆有势。势就是信息,而信息是现代信息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样,管理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是管理系统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本书从势的起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势科学和信息动力学的普适性和科学性,然后研究了基于信息的管理原理,对信息量和信息势、绝对信息和相对信息进行了辨别,根据信息作用机制分析了势增原理的基本逻辑,研究
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编策划,全书包括总报告、指数报告、地区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从重大意义、问题挑战、目标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重点阐述了黄河流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指数报告基于产业实体性、创新性、融合性、绿色性、开放性、安全性、支撑性七个维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2-2
本书创造性地引入技术赋权视角,从国家、企业、劳动者和工会等多个层面考察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建构了系统解释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框架,深入考察当下传统劳动关系和平台劳动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与劳动关系转型理论等主流理论对话,指出技术进步冲击和改变了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互联网时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