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梳理和分析融合研究的产生与演化过程,以及融合理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组织与管理的特点,探索性地将融合理念的两维度模型拓展为“跨主体一跨学科一创新价值链”三维度模型,分析了美国、英国、巴西、中国等六个典型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实践,并采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基于融合理念的农业科技创新
万事万物皆有势。势就是信息,而信息是现代信息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样,管理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是管理系统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本书从势的起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势科学和信息动力学的普适性和科学性,然后研究了基于信息的管理原理,对信息量和信息势、绝对信息和相对信息进行了辨别,根据信息作用机制分析了势增原理的基本逻辑,研究
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编策划,全书包括总报告、指数报告、地区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从重大意义、问题挑战、目标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重点阐述了黄河流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指数报告基于产业实体性、创新性、融合性、绿色性、开放性、安全性、支撑性七个维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2-2
本书创造性地引入技术赋权视角,从国家、企业、劳动者和工会等多个层面考察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建构了系统解释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框架,深入考察当下传统劳动关系和平台劳动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与劳动关系转型理论等主流理论对话,指出技术进步冲击和改变了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互联网时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将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13JZD007)的结项成果。依现行法律制度构造,中国农村地权结构呈现为封闭性、身份性、生计性、保障性等内生特征,开放性、发展性、资本性特征不足甚或缺失。本书力争在解析现行地权结构历史成因与现实缺陷基础上,以股份制为契机,致力于从价
本书对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必备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国家;第二,易于流动的社会结构;第三,与当时的技术浪潮相适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第四,具有修复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续存在的制度体系。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对于国家的交替兴衰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成功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家庭经营制、合作制、集体经营制、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拓展5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本书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研究主题,构建了
本书论析了荀子思想与商鞅、墨子、韩非子等诸家思想的关系,以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为线索,对荀子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等诸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观同别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判断与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与学术个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升级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董事会的配置发生重构,多样性的董事会开始形成。本书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背景,探索国有企业董事会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治理效应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迁移家庭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流动学前儿童规模庞大。早期教育照顾服务对流动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国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面临如下挑战:家庭自我支持能力脆弱、托育机构与幼儿园教育照顾服务供应不足、社区和社会组织支持不足,以及流动学前儿童语言、情绪、行为、社会性发展不良等。为满足流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