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当前创新驱动时代背景和我国城镇群发展现实需求判断,本书选择“城市群创新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综述以及系统科学理论的剖析,构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框架,对城市群创新活动概念内涵、系统构成、创新活动空间分布演化的形成机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
本书以作者近年来在《法治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发表的短小精悍刑事法文章为主题内容,全书收录了七十四篇小文章,笔调轻松、文风简洁、直指问题、切中要害,带有一定的学术随笔性质,体现了刑事法学研究的“悠闲之道”。 本书从实体法角度呼吁刑法学研究的实践性品格;从程序法角度呼吁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学;从实体与程序交叉的角
《良治:对自由、民主、市场的反思》通过分析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三个逻辑误区,主张优主政治的新体制框架,继而提出良治的概念和模式。作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自由,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的性质,探讨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及互动。《良治:对自由、民主、市场的反思》分析了解决温饱后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本书旨在探讨与挖掘东亚传统中天下概念的现代内涵,以及儒家天下观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亚洲的地区秩序和世界的发展,并据此展开,探索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文集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的文章,采用一篇立论加一篇批评的形式,交相呼应,双向推进,力图在对话与思想的交锋中,使天下概念在当代视
桥川时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听生,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等中国学者,听过李大钊、胡适、黄节、鲁迅等教授的课程。桥川生前重要的事迹是主持编纂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收录的各篇,来自一个日本人眼中民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亦旧亦新的时代,思潮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是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城镇化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目前已经步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新阶段。 本书旨在总结中国城镇化的经验,推动“十四五”时期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并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城镇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本书以大数据侦查法治化为题展开研究,审视我国大数据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大数据侦查法治化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数据侦查法治化路径,并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全书总共分为五章,以大数据侦查实践运行状态为切入点,探讨大数据侦查法治化的必要性,进而从应然层面提炼概括出大数据侦查法治化的基本要素作为理论分
本书首先论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海南自贸港教育国际化发展、粤港澳注重高等教育发展、东北三省注重职业教育发展和西部地区注重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其次,梳理世界三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芬兰的基础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国际教育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为我国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提供思路。再次,呈现各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儒家与经济”“儒家与宗教”等议
本书汇集了鲁道夫·贝耐特(RudolfBernet)教授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十二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未刊稿。鲁道夫·贝耐特教授长期任教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是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前任馆长,德国现象学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蜚声世界的著名现象学哲学家。他的著作被视为当今国际学界胡塞尔哲学诠释和研究的标准性和标志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