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迈进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与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与经济转型、双循环与新发展战略、大城市群与新型城市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核心战略。就以上五大战略,本书汇集了来自经济金融领域学界与业界、决策层与监管层专家的思想精华,系统分析当前五大战略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指明未来的
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 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人之成为”或“成人”。在本书中,安乐哲分析了儒家传统中“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场域的人之理念”,并以之贯通“仁”“孝”“礼”“和”等儒家经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死刑的变迁史,主要聚焦于“费曼诉佐治亚州案”和“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这两个案子,生动细致地讲述了美国最高法院废除死刑后又恢复死刑的过程。 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费曼诉佐治亚州案中废除了佐治亚州的死刑立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将不再有死刑。但仅仅过了四年,最高法院的态度就在格雷格诉佐治亚
本书为著名美学学者彭锋教授的一本小中见大的学术佳作。 本书的书名已经改为《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本书从十个艺术史、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细致、犀利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 从纹样与图腾,到文献悬案,从再现与表现,到物我关系,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内容,以及
本书由英格兰德教授目前已发表的25篇论文组成。这25篇论文是他根据自己对中国法学界发展现状的判断,专门为中国法学界挑选的,精准地概括了他的学术思想。由于本书的内容之前没有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结集出版,因此可以说本书乃是为中国法学界“量身定制”的。全书涉及法哲学、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多个领域,内容丰富,论证精当,足见作者功力。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这些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本书出版后,在学
本书以国家发展的目的应该是让各阶层公民都过上更美好、更富裕及更幸福的生活为主旨,从普通民众视角入手,将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内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讲述了美国如何在一片荒蛮之地上从13个殖民地起家,到独立革命建国,再到一战后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进程。
本书通过对“事”的多维度考察,展示了把握现实存在的独特进路,在扬弃思辨的形而上学和形式的形而上学的同时,也使以真实存在为指向的形而上学在新的形态中得到延续。从总体上看,本书可以视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具体尝试。
本书汇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现代学术史的成果。关于清华学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释古与清华学派》一书,收录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专题文章,展现出过人的学术敏锐。关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编为《瑞恰慈:科学与诗》一书,这是一部广泛搜罗文献、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史专题文献史料集,显示出不尚空谈、踏实探究、用文献说话的学术旨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