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文明互鉴的视域下,从多个维度对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两种伦理范型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体系架构、基础、原则、内容、特征、嬗变历程、传承影响、当代价值等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通过跨文化、跨文明的比较研究,在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民族伦理与世界伦理之间形成张力,完成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换,形成民族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和
技术专家制(“Technocracy”,国内也翻译为专家治国论、技术统治论、技治主义等)主张科技专家按照科学原理、技术原则来运行和治理社会,是当代政治(哲)学、公共管理学、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同时是当前政治运行、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重要特征。本书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讲清楚技术专家制的核心原则、理论传统、历
本书以马凯审美人类学著作的译读为基础,从学科论、审美经验论、审美交流论等几个方面对其审美人类学思想作全面系统的阐释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田野视察和学术发展实践,探讨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审美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借鉴价值。审美人类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的一门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比利时裔人类学家雅克&midd
本书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体系”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三维结构”双向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与基层政府职能重心位移。基层政府职能重心从第一产业到“第六产业”,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与基层政府职能方式转型。基层政府从传统式管理向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热潮,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和其它相关领域的学者都纷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人们对隐喻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仅仅只是语言上的修饰,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本书在对现代隐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符号学、逻辑学和认知科学
本书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创新到政策调整的逻辑框架,遵循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特征-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产业政策动态调整-政策窗口的触发机制之间的内在深层关系,构建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情景分析的技术路径图结构框架,实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时滞,研究了全球创新链视角的跨国并购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效应
本书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契机,综合运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规范解读和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聚焦平台经济时代公众个人信息权利的确立和实现,剖析网络平台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探究大型网络平台个人信息保护特别义务及其适用路径,依据科学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大型网络平台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评考察,探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对作者在麦肯锡数年的工作中总结、领悟的方法——麦肯锡结构化思维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解读,将结构化思维的4大原则、5步应用、10个习惯、12个知识要点全部进行图解,帮助读者学习并掌握“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战略思维方式和方法,让读者在复杂、多变、模糊而不确定的时代冲破专业与经验的禁锢,以数字和逻辑为工具,
本书介绍了有关批判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助推作用。通过全面梳理中英文文献,本书不但为中国学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批判实在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更为完整的说明。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搜集了荣格研究儒、释、道、印度诸教思想的文章,是当代思潮研究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荣格看来,东洋思想也罢,类似巫术或迷信的现象也罢,这些都是无意识范围内重要的成分。但对深受东洋思想影响的人而言,无意识是洁净空阔的世界,是有某种先验的精神规范的作用体,它不能与人类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