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本书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
本书通篇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式,内容涉及每一个人在与生活相接触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各类问题,针对当前年轻人的忧愁、迷茫与苦闷,作者利用散文的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人的思想和思维模型进行解析,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剖析,对于人的外在生活与内在精神相关问题等进行论述,将个人经验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一一说明,既贴近生活讲明道理,同时又不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卢梭的最后作品。里面的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它记录了他自己在漫步和品味大自然时的所思所感,卢梭的心灵触感在文中一览无遗。正如卢梭所说:我所做的与蒙田做的是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完全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
本书精选了蒙田的三十篇随笔,约占蒙田全部随笔的三分之一。书中,蒙田放弃神学家、哲学家惯用的枯燥晦涩的文笔,面对读者犹如面对亲朋,煮酒烹茶侃侃谈去,充满了人性自由、科学知识的人文思想,为欧洲文学侃出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形式。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目前国内已
浦东杏坛分为教育之道评价之策课程之法科研之力和技术之能五个分主题。本书主要汇聚浦东杏坛的优秀成果,从五个篇章反映出浦东教师锐意进取、专业求索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浦东新区每年组织全区教师参加由《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为主组织的长三角城市群“黄浦杯”教育征文,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科研类征文的特色品牌。2023年共有近800位浦东的中小幼教师参加主题为“失败与创新”的征文,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0篇左右获得市级等第奖。本书即是这些获奖文章的汇编,作者们从自己的教学出发,积极探索教学
这部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汇总,篇幅不大却内涵丰富。培根曾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其思想极为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随笔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衷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论父
本书以中国35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为主、访谈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近40年来中国高水平大学教师海外流动的演变情况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学术网络、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
茅盾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从1917年到1949年,茅盾翻译了约30个国家的200余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大量评论和介绍文章。茅盾的译介工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既有侧重点又考虑文学的多样性,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反思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宽广的文学视野。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实践服务于新文学建设,对当代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