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礼治思想又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对“礼治”进行结构性的梳理和阐释,有助于深化认识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和价值。简单说,礼治就是通过礼的实践来实现社会的秩序化。具体说,礼治就是凭借礼制、礼仪、礼器、礼辞等“礼”的实现方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现过程,落实为礼治的内在实现机制和外在实现机
《闪烁的遗迹——文物抢救保护三十年》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曹彦生三十多年来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总结和梳理。全书由三十多篇文章组成,讲述了作者多年来保护文物甚至抢救文物的经历和经验。书中对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北京市朝阳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做了重点阐述,探索“以开发促文物保护”“以宣传促文物利用”的工作模式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学家。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法式善研究》是对清代诗人法式善的综合研究。乾嘉时期诗学活动频繁,文学生态呈现出多元化的
本书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印度文学经典,既有对印度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学的总体研究,也有对吠陀、两大史诗、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学经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经典作家的生态主义解读。全书总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总体研究主要从总体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态主义特质及其对印度文学的影响;个体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对印度文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巨变为背景,从传统中国哲学“内圣外王”及“家国天下”的基点和理论出发,纵观梁启超儒学思想的脉络发展,探讨他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重构及新“世界主义”的现代转型的贡献,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梁启超儒学思想发展、革新、演进的历史过程。空间主线:以历史哲学视角为主轴,系统探索梁启超重构儒学并结合西方现代文明
本书在借鉴中外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试图建构一套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元理论体系,通过对专业研究认识论、方法论的系统论述,提出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构建的理论范式、研究视角、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从而为该领域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指引。本书中的实务研究
本书在梳理和分析融合研究的产生与演化过程,以及融合理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组织与管理的特点,探索性地将融合理念的两维度模型拓展为“跨主体一跨学科一创新价值链”三维度模型,分析了美国、英国、巴西、中国等六个典型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实践,并采用机制设计理论对基于融合理念的农业科技创新
本书创造性地引入技术赋权视角,从国家、企业、劳动者和工会等多个层面考察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建构了系统解释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框架,深入考察当下传统劳动关系和平台劳动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与劳动关系转型理论等主流理论对话,指出技术进步冲击和改变了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互联网时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将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13JZD007)的结项成果。依现行法律制度构造,中国农村地权结构呈现为封闭性、身份性、生计性、保障性等内生特征,开放性、发展性、资本性特征不足甚或缺失。本书力争在解析现行地权结构历史成因与现实缺陷基础上,以股份制为契机,致力于从价
本书对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必备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国家;第二,易于流动的社会结构;第三,与当时的技术浪潮相适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第四,具有修复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续存在的制度体系。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对于国家的交替兴衰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