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大量的调查和访谈资料论证,主要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小区、院落、楼栋为代表的微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及其机理。为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抽样在西高区选择了三个个案进行了田野工作、跟踪观察、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研究,在交往的共同体这一分析框架下,通过三个个
本书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的关联性出发,提出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随后基于挑战和机遇两个维度,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世俗化、生活科技化、交往虚拟化和家庭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形成的社会境遇,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几大特征。接着从大学生心理成长、思想品德成长和日
《标准与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复员以来写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动乱时代》,第二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诗》是在成都写的,别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写的。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杂文罢,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这本书取名《标准与尺度》,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
《中国歌谣》是五四以来研究我国民间文学较早的一部专著,其雏形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间的大学讲稿,后经整理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作者在此书中从歌谣的释名、起源与发展入手,正本清源,梳理歌谣发展的历史,确立歌谣的分类、结构,研究其修辞,在汲取同时代人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为这一领域
《朱自清书话》是朱自清先生所写序跋与读书录的结集,包括《<忆>跋》《山野掇拾》《<子恺漫画>代序》《<萍因遗稿>跋》《叶圣陶的短篇小说》《读<心病>》等丰富的内容。朱自清先生生前对序跋和读书录的写作十分认真,认为序跋要具严肃性但又不能为讲究正经说教而失了艺术性,所以他的序跋和读书录读起来令人感到富有“至情和风趣”,同时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诗学的学术论文集。书稿选择-些在20世纪历史大变局中最具世界意识,并致力于叙述创新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开展个案研究。力图回到这个时段的现实语境和作家的世界意识与视野中,来考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精神的确立,以及催生这种新的叙事精神的情感结构与审美取向。意在从理论层面探讨作家的自
审美情趣是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前提与内容,本书着重从美育和教育学视角审视审美情趣的原理与养成,关注四个方面:其一,审美教育及审美情趣养成的历史叙述与钩沉;其二,审美情趣养成的核心要素与学理表征;其三,与审美情趣养成相关的三组关系,即与内隐性的关系,与审美体验的关系,与跨媒介的关系;其四,审美情趣养成的教育学基准。以
防御性医疗是指医师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而采取的防范性医疗措施。防御性医疗造成了患者层面就医成本与恐惧感的增加、机构层面卫生资源的浪费及国家层面卫生总费用的迅速增长等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巨大阻力。因此,如何识别和控制医师防御性医疗行为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
《孟子注疏》题名孙奭疏,相传是孙奭为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其体例大致符合通行之经疏样式,对经文及注文进行疏证,以通俗串讲为主。说解虽有疏误,但大致通达,亦不乏精善之见。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在孟学史上有相当的影响。关于此书之作者,南宋朱熹最早提出质疑,认为是邵武士人假作,清代学者赵佑、周广业以及四库馆臣等皆有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