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通过对河西地区流传的民间宝卷的来源及河西地区民众念卷活动的探讨,揭示了河西民间宝卷与国内其他地区宝卷的关系、与唐末五代俗讲的关系,以及河西宝卷及民众念卷活动的本质,为传承和保护河西宝卷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河西地区的民俗提供借鉴和参考。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本刊为连续出版物,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张玉来教授主编。本刊敦聘戴庆厦、丁邦新、江蓝生、蒋绍愚、孙宏开、王士元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丁邦新先生题写刊名。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本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区域间由劳动力单向流动的补充关系转向“返流”的竞争关系。著作从劳动力供求两个方面探讨新背景下农民工流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城乡间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城镇化水平并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及共同富裕目标。本书考察农民工劳动力转移过程,针对下列问
本书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视角下,讨论茅盾如何以小说创作呈现其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历程。在小说作品方面,本书紧紧围绕《子夜》这一轴心,在重点考察部分作品的同时,综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学和“左联”时期创作,如《云少爷与草帽》《牯岭的臭虫》《幻灭》《动摇》《追求》《创造》《自杀》《色盲》《虹》《林家
本书从阐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意义及着力点出发,全面分析了已有相关研究及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典型城市、工业园区、交通部门、无水印刷行业等为案例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效果评估。本书认为,应从环境、经济、社会、国际四个维度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国减污降碳具有较大协同增效潜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把实现
社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承载体与基层场域,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实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和抓手在于党建引领公众参与。本书论述了党建引领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渊源、演进历程、政策体系与实践形态。探索了媒介融合与数字赋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式,提出了面向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力图形成较为系统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充满人生智慧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中国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儒家文化思想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本书将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接受、阐释和传播作为考查内容,立足于作家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力图宏观、全面地分析林语堂对儒家文化接受、阐释和传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体内容,进而试图揭示出林语
本书从数据创新原理入手,界定数据并分析数据的本质特征;从数字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维度,探讨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作用;再从数据的产业化和数据要素化两个视角来分析数据的创新价值。进而分析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大数据赋能商业创新以及大数据赋能文化创新等实际应用领域的创新实践。
《财政收支与税收研究》围绕财政收支与税收展开研究,以政府与市场分析、财政与税收的产生与发展、财政与税收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为切入,探讨财政与财政政策、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以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为基础,分析商品税、所得税与财产税的内容,税收管理与税务行政处理。本书结构层次严谨,条理清晰分明,内容翔实丰富,文字表述也较严谨
本书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从研究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入手,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创新的意义和目标、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