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立论基础,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回应。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持久生命力,这是中国法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
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分为侾、杞、润、美孚、加茂五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中南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侾方言,其他方言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以黎语润方言白沙土语牙叉话为研究对象,记录了题材多样、翔实可靠的话语材料,内容包括民间故事、文化风俗及对话等。本书对文本语料做了较为详尽的语法标注,以期为黎语语法
藏语噶尔话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四乡一镇,属于藏语卫藏方言阿里土语。本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语法导论、标注文本和对照词汇。语法导论简要描述了噶尔话的语音、词汇、词法、形态、句法等基本特点。标注文本对会话和民间故事文本材料进行隔行对照语法标注。对照词汇是从本书标注文本中提取出来的。
本书借鉴城市化阶段论和集聚经济理论,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关系的阶段性效应,然后解构了城市化本质,从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间模式三个层面探究城市化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机制,最后评估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效果,拓展了低碳经济、集聚经济相关理论,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在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形成新的经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减贫主题的学术讨论与总结。本书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其他期刊刊发的扶贫研究主题论文精选结集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聚焦于中国减贫的经验与理论,收编从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视角讨论我国扶贫经验与
彝语凉山话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境内使用的彝语方言。本书分为语法导论、文本标注和对照词汇三部分,以彝族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进行语法标注,可为语言研究者提供直接使用的标注语料,也可供其他学者从语言角度了解彝族历史文化现象,对于推动语言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语体分析为基础,以讲述、讲解、论辨三种语体形式为总纲,直面语录文本,总结朱熹语体学和文章学成就。作为讲述语体,《朱子语类》的讲述与文学叙事存在区别和联系,有着述说故事、塑造人物的独特性。作为讲解语体,《朱子语类》的讲解与前代经学有着密切联系,其语体要素包括讲解方法、讲解话语本身和所讲解经典中蕴含的义理。作为论辨语
今天的人类是一个包容世界的庞大体系。著名世界历史学家帕特里克·曼宁在本书中追溯了人类体系如何从20万年前演进至今的历史进程。他聚焦社会组织领域的三大转变:带语法的语言与农业社会的兴起、当今新的全球社会话语以及从社会演进到生物、文化演进动力之间的联系。在这些转变中,移民和社会多样性居于中心地位,社会机构一直
我家有只小狗,叫彼得。它是我真正的朋友--有它陪我玩,我的快乐就加倍了;我把难过告诉它,难过就减半了。可是,有一天,小彼得生病了……疾病是生命中必然会遇到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理解疾病呢?这个故事告诉孩子疾病是什么、应该怎样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