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涉及六个基本维度:知觉主体、审美态度、纯粹知觉、感性语言、自由意识、情感先验。对以上六个维度所作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之现象学阐释”是双向的:一方面,运用现象学哲学诸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舍勒)的理论深化、补充、丰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使其成为超越了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民族长期融聚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各民族在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语言生活中,形成了兼具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语言认同。本书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和结构格局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语言认同问题,一方
本书针对北约在美苏冷战中的政治指导思想与方针、安全战略概念等展开研究,系统考察北约政治与安全战略的成因、内涵、特点以及影响,不仅总结冷战时期北约各种政治与安全行为,而且探讨北约政治与安全战略所依托的文化、逻辑以及方法论,梳理其基本脉络与规律。全书结合国外北约研究最新动态,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破除西方学者为北约钩织的神话,
《宣讲有道: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聚焦于晚清宣讲小说,考察故事作为案证所宣传的家庭伦理、乡族伦理、职分伦理和生态伦理;结合晚清宣讲小说的口头性传统,进一步分析说一听场域中叙事视角、叙事干预、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伦理功能,以及宣讲的仪式化、语言与结构的程序化、情节与主题的重复性等所体现的伦理追求,对晚清宣讲小说的
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包括范畴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缘事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事”基本概念是“缘事”。从缘事的角度看,诗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缘事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审美及批评等一系列诗学问题,继而形成了缘事发生论、缘事发展论、缘事创作论、缘事诗体论、缘事诗法论和缘事诗评论
本书主要侧重从全方位、宏观的、科学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中国朝鲜族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特别对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贡献。为研究者提供一部综合宏观立体论述跨界民族——中国朝鲜族方面的著作,以期在理论和体系上都有新的突破。从理论层面而言,我国是一个多跨界民族国家,研究此问题,特别是朝鲜族跨界问题,用事实彰显中国共产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介绍我国“融媒体”的实践与发展情况。中国语境下的媒体融合变革与创新,包括了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平台重塑、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团结创新等诸多方面。在当前的媒体行政管理架构下,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媒体在融合形态、路径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已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有的则动作较小、改革步伐
本书力图以艺术哲学为基础,从影视美学与新媒体传播的双重视域,结合理论研究和微电影发展实际,对微电影这一新的电影艺术形态作出一种综合性研究,初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微电影理论分析框架,以增进人们对微电影的理论认识,为微电影的研究、创作、生产、传播、鉴赏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可仲裁性问题的研究对整个仲裁制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的管辖范围,还对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有影响。可仲裁性问题的具体判断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国际公约均未对其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将其留给了各个国家自行决定。世界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公共政策对可仲裁性问题作出规定。尽管各国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