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现代地籍制度的建立,加强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并解决乡村土地问题。但受制于动荡的时局、落后的测量技术、基层吏治的腐败,以及乡村社会的抵制,声势浩大的地籍整理只取得一些有限的成果,政策预期与实践效果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地籍整理的过程再次表明,国民政府通过
本书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苏辙的《春秋集解》与《诗集传》置于整个经学发展史中,通过与汉唐宋明经学的对比,集中考察了二书的解经方法与阐释特点,揭示了苏辙在建立经学研究新体系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经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九章,上编考述了苏辙《春秋》学著作、苏辙《春秋集解》的解经特点、苏辙《春秋集解》的历史观、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入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
晋学是以山西地方文化为研究客体的地域文化学科,属于中华地域文化学之一,内容宏富,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揭示三晋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三晋文化的地位和贡献,促进三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决定以书代刊出版《晋学研究》,常设专题有晋国史研究、三晋考古、三晋民
本书介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作为一种文化概念而产生的景观思想及其起源和发展。景观理念代表了一种观看的方式一些欧洲人通过景观向自己和其他人表现他们的世界以及景观与他们的关系,以此臧否社会关系。景观这种观看的方式有它自己的历史,那是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假设和影响,其起源和含义远远超越了对于土地的
本书刊以对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的著作的学习与理解为基础;从微观个体层面到宏观文化层面,解释并对比中国材料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找出哪些是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东西,哪些是仅能部分解释的东西,哪些是不仅不能解释甚至还有矛盾的东西;进而创造与发展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材料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发展、丰富精神分析的理论
本书由大数据与侦查、视频侦查、通信大数据侦查和互联网大数据侦查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大数据与侦查,包括大数据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大数据侦查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章为视频侦查,主要包括视频大数据侦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视频图像分析、辨识、查证、研判技能;第三章为通信大数据侦查,主要介绍通信大数据、手机信息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正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各类法律问题和法治场景对相关技术的支撑需求,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也使得法学的科际性、交叉性、复合性愈发突出。本书着眼于数字法治这一主题,聚焦人与科技互动过程中规则的建立与实践图景,探索秩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本书分为数字法治理论算法风险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