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整理自1980年农业部批准成立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全国蚕桑品种鉴定试验网点,至2020年的40余年里,我国蚕桑品种审定制度、审定机构、审定标准和鉴定方法发展演变的历程,特别是蚕桑品种历年鉴定试验成绩的数据与品种评价史料;收集了蚕桑品种国家鉴定试验方法和审定标准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蚕桑品种国家鉴定和审
本书在"海派中医张氏内科"的学术背景下,主要对张氏内科传人朱凌云的临诊经验,进行了归类总结。全书包括张氏学术渊源、临床医案、诊治心得、医话絮语几大部分。分别介绍了朱凌云临证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及特殊诊疗技术、汤药应用、诊治心悟;临床诊疗中的养身保健知识,包括疾病防治、用药常识、药膳饮食、简单方便有效的中药小方子等内容。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唐为勇教授的治学之路、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详细阐述唐为勇教授在儿科疾病论治方面的临床经验与心得体会。第二部分主要是唐为勇医案集粹。第三部分是总结唐为勇及其团队对儿童哮喘、性早熟和多发性抽动症等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本书资料翔实,病例典型,对临床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哈尼族医药文化是我国民族医药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一块瑰宝。本书的编写,基于对哈尼族居住较为集中的云南省红河、墨江、镇沅、勐海等市县开展药物调查,完成100余位民间哈尼族民间医生田野调查,以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哈尼族医药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的全面整理。全书共3章,共收录哈尼912味,附方2329首。第一章为植物类哈尼药,
西羌古国迎来了明君圣主,并由他亲手建立一套君主威权体系内优异的制度,然而,这套制度非但不能绵延西羌的国祚,反而导致国家彻底灭亡,消失在历史的尘土中。是西羌的文化土壤中长存的一种难以消解的恶引发了这场不可避免的政治惨剧,抑或是这套制度本身就潜藏着灭亡和戕害自我的顽疾? 本书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维兰德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直面的正
本书首次系统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群体,评估了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研究列出宋代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谱系,士大夫、士子、教师、僧道、佣书等为知识分子阶层;吏人、医生、巫祝、商贾、伎术、匠人、艺人等为社会职业中的功能性识字群体;其他阶层中的识字者,为适应社会生活。宋代识字率约为8%。宋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
本书紧紧围绕课程目标重构其知识体系结构,项目内容按照项目描述、学习目标、知识准备、任务实现、考核评价、拓展提高这六个环节来组织编写,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小夜灯的制作、迷你小功放的制作、无线话筒的制作、调光台灯的制作、多功能直流稳压电源制作等。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 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简帛研究的结晶之作,涉及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天长纪庄木牍、尹湾汉简等诸批重要简牍的专题研究,以及简帛学的学科分支、中国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等有关简帛学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系列前沿思考。该书研究既专注于中国境内出土的简牍帛书资料,亦涉及中国以外
明清鼎革之际,生活在宁波的中国儒生朱宗元,是如何通过思想和精神上的种种努力,去协调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纠葛?与以往全球史著作只关注流动中的人不同,《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宁波的在地之人,但我们从其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对远西之地的想象和对全球网络的参与。借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