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问题——“自我本质上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未解之谜;在当代,它成了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自我问题的传统回答可分为三类:实体观、最小自我观与各种无我观。前两类可统称为“自我实在论”,它们与第三类自我观在近代和现当代分别进行了一场论战:(1)是否存在形而上学实体自我作为意识统一的基础;(2)是
全书以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税费、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罚款、罚金)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同一环境行为引起的多重金钱给付义务关系之处理为命题,围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理论路径的提出及证成、理论运用、制度保障五个方面递进展开。本书主张,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中矫正税与生态环境金钱责任、惩罚性责任与填补性责任并非相互割裂
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是国有企业贯彻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体现。然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落地?国有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在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如何体现国有企业的价值定位?国有企业如何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国企”的具体路径选择是怎样的。国有企业如何发挥海量生产
本书按照质性探索与量性检验相结合的思路,从理论、实践和运行机理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进行了全面研究;梳理了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国内外研究、常见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在服务中的角色和职责;调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实践,并参考借鉴国外经
一流大学的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校长,所以,分析和研究一流大学校长成功治校的理念与实践,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美国一流大学具有国际性和代表性,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比较对象,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和实践具有典型性,既有成功治校的榜样,也有以失败告终的个案。但无论如何,深化研究美国一流大学校长
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聚焦“为何表达和实施”“谁来表达和实施”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发生到最后胜利,革命的理念、理论和行动互为表里,密不可分。本书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理念和信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中国道路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
显失公平制度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民法典》整合《民法通则》《合同法》时代的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两项制度,赋予显失公平制度新的内涵,如何理解和适用这一制度,是后民法典时代的重要课题。本书稿以我国民法典中的显失公平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渊源、法理基础、外在体系、适用方法、案件类型、法律效果六个方面对显失公平制度进行了全景式研
于可,国内著名的宗教改革史、马丁路德、基督教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基督教史、宗教史、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书主要精选于可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十年精心研究的成果,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考察西欧和中欧中世纪社会信仰与宗教问题,以及相关思想运动的影响及后果问题。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
本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我们先是介绍中国的生育和教育的现状,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找出中国的一些特征性的事实;第二部分会对中国的生育政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政策的跨国比较使我们能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认识到现有生育政策的作用和局限;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我们会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