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侧面。本书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角度,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土壤及其改良、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农作物秸秆和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同尺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两山”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书回顾了生态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特征标准与典型模式。本书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并全面评估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
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格魅力成为决定一个人最终成败的关键要素。然而,人格魅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从不断修炼中得来。本书通过深度研究多位纵横商海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管的人格魅力,最终提炼出他们共同具有的9项特质有能、有信、有品、有责、有恒、有爱、有度、有趣、有心,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人生历练、感悟以及对
本书选择流域水资源治理这一协同治理场景,构建公共价值链模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刻画出流域水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效应机理和实现机制,并结合流域水资源战略环境的类型学划分,提出我国流域水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实现路径及优化建议。
本书作者大卫·坎纳丁研究了历史上人类不同的身份宗教、民族、性别、种族和文明他们对每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们黑人与白人或文明的冲突这样简单的两极分化非常普遍。但是纵观历史,这些差异并没有那么不可逾越,世界从来没有被简单地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而总是交叉重叠推动人类前进。本书希望人们重
本书是日本优秀青年学者斋藤幸平的著作,2018年,该书获得多伊彻纪念奖(DeutscherMemorialPrize)。该书已成为当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书中讲述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观点启发着马克思的思想不断进化,加深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批评态度。马克思则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管控,合理调节人
杜甫的诗歌整体上有一种叙述性,作者精心选译了129首杜甫的诗歌,按照诗歌呈现的时间、地点有序排列,串联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诗人的自传,而作者则淡化到极致,这种传记写作方式也称为以杜解杜。英文原版于1929年出版,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杜甫传记。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变迁来对其生活划分片段,包括童戏时代、弱冠时代、壮游
本书基于马克思和怀特海的有关原著,围绕着现代性的批判和重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抽象性批判与怀特海对科学抽象性批判,并从人的劳动和人类经验整合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阐发其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