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村兄妹》是目前国内面对具备劳动者和文学创作者双重身份的基层打工者的人生故事,展开全景式描绘的非虚构作品。如果说《我在北京送快递》和《我的母亲做保洁》是对某一类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展开书写,那么《我的皮村兄妹》则是对当下劳动者文学、新打工文学的一次整体性书写。作者袁凌是目前中国非虚构文学领军人物,亦是皮村文学之家的创
本书根据ASD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开发了社交情绪课程,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教授学生识别和表达基本情绪、推测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想法、分析与解决与情绪相关的问题以及如何管理基本的情绪。
本书介绍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背后的哲学思想——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并展示它与这一期间的文学、文艺批评以及美学的相关性。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文艺批评以及美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伦理学等哲学问题却遭了普遍的忽视。然而,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因此,针对主流学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呈现了迈尔教授与哲人卢梭《遐想录》的交锋。《遐想录》是卢梭最美、最大胆的作品,但也是最难和最少被人理解的作品。迈尔教授积三十年研究卢梭的功力,分两个部分展开了对《遐想录》的绝妙解读。第一部分讨论《遐想录》。迈尔不是把它当成西方忏悔录和对话录传统中的又一部自传性文本,而认为它是在反思哲学生活以及这种生
柏拉图几乎在每个话题上都展现了复杂微妙的思想。讨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灵魂观”线索,这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和冲突。什么样的统一因素(如果有)构成了不同观念的基础?柏拉图在写作这个主题的过程中有何进展?这一切有待读者去发现。
倡导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与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科耶夫,两人关于色诺芬《希耶罗》一书的“哲学对话”,无疑是一场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哲学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交锋,至今于学界经久不衰,鲜有哲学的或学术的讨论能够如此。本书将批判性地重审整个论争,所录文章作者皆为政治科学、哲学和古典研究领域的资深专
网络电影作为当前视频网站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对于实现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细致梳理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背景与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视频平台的分账制度与营销模式,并通过对创作主体的深度访谈详细描绘中国网络电影IP开发与发行营销的行业现状;进而对网络电影不同内容类型与案例进行多角度剖析,并详细介绍了网络电
近年来,如何通过绩效评价来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绩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以Q大学为例,对当前地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地方高校资源配置不重视绩效,对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存在机制缺失和激励不足等问题。研究从两种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价理论关照下,建构以“绩效
本书以中威共享工厂模式为例,构建具有品牌竞争关系的制造企业之间共享产能的动态竞合博弈模型,分析竞争企业产能合作的内在动机,优化企业产能定价和分配等策略。研究的驱动因素紧紧围绕中威共享工厂在运营过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以政府政策激励下的产能共享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象构建短期的主从博弈模型和长期经营过程中的演化博弈模型,分
本书主推“差异即对话”命题,一方面意在反对某些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家之固执于绝对的不可言说、绝对的他者,以文化差异和特色拒绝异质文化的进入,拒绝文明互鉴、文明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构价值观上的西方霸权主义,将西方价值地方化、语境化、文化化,而其最终目标则是期以形成“价值星丛”或“文化星丛”。其他篇章多是对文化理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