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颁布了《民法典》。《民法典》的“物权编”是以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为基础进行的修订和整理汇编。物权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在物权法漫长的制定过程中,曾经爆发了针对物权法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否违宪的学术大讨论。众多法学学者从实证法学出发、以宪法原则为依据对物权法做出的法律价值判断反驳了物权法违宪的
人类的演化发展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遗传基因、基因表达和后天成长环境的综合影响。本书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为出发点,论证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中国腹心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颅骨)遗传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亚洲蒙古人群体质因素从北京猿人一直到现代人保持
本研究以省部分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正负面案例比较的跨案例分析(cross-caseanalysis)与正负面案例转换的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analysis)相结合的研究设计,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收集经验数据,探析高职校企合作育人四种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其
西南联大文学是1940年代特殊的文学形态,是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特殊成果。在校园中,教师的教学与个人创作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与习作生产互为因果,高校的学术化视野促进了新文学理念的构建,使文学教育进一步成为直接影响其文学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本书从西南联大文学教育的内部出发,从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入手,从通识课、写作课
本书主体分六个部分,对群星闪耀的中国诗词进行了选评。六个部分是:一、从《诗经》到唐;二、唐;三、宋;四、元明清;;五、断想和补缀。选评过程中突出了五个重点:一、既关注典型作家和作家的典型作品,也不遗漏历史长河中个别新鲜的案例。二、注重诗词作品和阅读者的体验,即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和“兴”。三、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唐
收入中间阶层的扩大是21世纪头十年里在巴西出现的新现象,如今该阶层人数已占总人口的近一半。本书在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其运用于分析巴西新中产阶级内部的高校选择分化。通过对比分析20名普通大学与42名精英大学的巴西新中产阶级学生的教育轨迹,书稿从该阶层的资本结构与资本转化的角度解释其对精英大学教育抱负的差异
本书基于实践-主体研究视角,吸收外来人理论、关系研究、共同体与认同研究相关成果,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浙江竹源地区的松香生产技术和松香行业为切入点,分析该地区“松香客”群体的异地边缘化生存状态和对乡土认同的现实需求,以此解释他们如何在流动实践中维系村落共同体,呈现日常生活意义。第一章讨论竹源地区大规模“
本研究基于历史的视角,从1897年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初创到今天,对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制度整体进行宏观考察。通过对以学制为主要调整依据的师范教育制度的整体把握,总览百余年来师范教育制度嬗变的历程。与此同时,根据教育制度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师范教育政策、师范教育课程、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资格制度这4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层次的
本书主要探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金融机构面向家庭的信贷支持与居民金融能力在促进消费升级与优化资产配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新性方面,首先检验了地区间和不同地区的城乡间效应的差异,并从针对家庭的房产金融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地区间及城乡差异的原因。其次在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能力成为优化金融行为的内部动力,有助于丰富金融普惠的内涵,扩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师晋升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本书分阶段梳理了近代国立大学教师晋升制度产生的渊源与嬗变轨迹;揭示其制度设计,寻绎其实施环境与运行机理,总结其进步性与局限性。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宏观概览与微观透视、静态剖析与动态追踪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