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文史互证法、语图互文法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1842—1876年间《伦敦新闻画报》(以下简称《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进行了综合、全面、立体的研究。《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新闻与图像成功结合的周刊。自创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包括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
本书分析了轻罪案件程序体系化理论基础,梳理了普通程序与速决程序关系,论证了轻罪案件适用速决程序的动因和限度。基于当前我国轻罪案件适用程序已形成多元发展态势,本书对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附条件不起诉程序进行了类型化具体分析,结合认罪认罚制度适用分析了轻罪案件适用程序的体系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轻罪案件书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1492-1848年间早期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用情境、机制和动力的差异将现代化分为三波,尝试用世界时间的视角重新看待大分流等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欧洲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欧洲各个时期现代化的核心机制和因素存在共性:从因素层面来看,早期能够较为成功推动现代化的条件是在强烈
本书从医疗社会史视角探究19世纪英国以“免疫接种与隔离”为代表的天花防治举措演变历程。自18世纪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以来,以萨顿法和牛痘接种术为代表的医学革新成为防治天花的新举措。在英国政府、医学界和民众各种形式的参与下,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几经变迁,从以人痘接种、萨顿法、牛痘接种为代表的免疫接种为主演变为免疫接种和以莱
本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视角,以实现社会发展合力为研究主题,廓清了相关基本概念,挖掘并探究了社会发展合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对实现社会发展合力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社会发展合力的实现逻辑、实现手段、积极作用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解析,从主体、目标、对象以及方式,剖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发展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本书首先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内涵、特征;其次,总结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发展历程;再次,提炼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务管理者、心理咨询者、教学
本书稿综合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学和发生学方法,充分体现专门史和跨文化研究特点,透过历史资料回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植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聚焦于思想产生和演变的过程,重新发掘其教育思想的内核,从而评估其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探索对当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形成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域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引领东亚区域分工体系调整研究”(项目号:18BJL111)的结项成果。本书在全面梳理东亚区域分工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新一轮区域分工体系调整的内涵、特点与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联动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并对“一带一路”与东亚区域分工的
《高维艺术与智能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呈现艺术审美价值,开阔艺术研创视野,提升艺术研创的时空维度。引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蛋白质绘画、蛋白质音乐等的自动生成为研究切入点,以独特视角和方式,揭示生命科学的艺术呈现方式和手段,提高人们对艺术和科技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启发人们对艺术审美需求的更高追求,引发人
本书利用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古文字资料,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将儒家经典《尚书》、周史记《逸周书》、清华简“书”篇综合在一起,着眼于“尚书”与礼仪关系问题研究的最前沿,或对篇章与礼仪整体的关系进行探讨,或对篇章与礼仪局部的关系进行探讨,代表了“尚书”与礼仪关系问题研究的新趋势。本书突破经学的限制,从原始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