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是非洲英语文学的重镇。本书是国内目前较系统地研究该国英语小说的专著,选取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研究对象。编排上没有按照作家的出生年代或作品的发表时间来安排章节顺序,而是聚焦这些作家作品所触及的重要历史现实问题或文化母题,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研究内容既有作家作品的“内部研究”,又有创作语境的“外部
认知现象学以认知经验为研究对象,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热点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围绕着认知现象学的背景、内涵、核心问题、不可还原论证、可能路径,以及认知现象学带来的启示及其拓展等论题展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追溯了认知现象学的生成脉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认知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强调
1910—1911年,一场鼠疫席卷整个东北。本书以晚清政府面临这场突发的东北大鼠疫,接受、确立并实行西法防疫的具体政治运作过程为中心,对近代中国这场影响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剖析;并采取上下结合的视角,系统讨论与梳理此次疫情应对,进而呈现了清末东北社会内外多种势力交织的复杂样貌。
一群虚构的人,用来来往往的邮件,说了些影视人类学的事。一个长期从事影视人类学教学和民族志电影拍摄工作的人,以零零星星的札记,记了些不成体系的想法。
这是一本呈现民族志电影生产者个体经验的笔记。在个体经验叙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志电影的情景事实、民族志电影的合作共构、民族志电影中生活的质感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聚焦于高校教师的收入与住房分层、职业流动、主观地位认同、社会网络、科研压力与产出、工作满意度、生活方式与健康、工作与家庭、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信心、社会公平感、安全感、社会信任等方面,重点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流动与综合获得感的关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获得感的若干政策建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笔谈特辑、专题研究、政治篇、思想篇、经济篇五个栏目。“笔谈特辑”针对中国日本史研究存在引入较多难以理解的术语、短语等现象,特邀请徐建新、刘晨、梁晓奕、胡炜权、康昊、王玉玲、刘晓峰等学界七位学者探讨日本史学术名词的使用和翻译经验。“专题研究”以“日本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学”为
本书以西方留学生在京的跨文化经历为棱镜,揭示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含义,透视中国在国际教育版图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这些留学生为何选择来京留学?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如何展开?他们在京期间的社交圈如何形成?他们如何开展跨文化互动?他们的自我认同有何变化?透过这些嵌入在地理想象、社会网络、身份认同、能
本书内容为188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变革,讲述了一场在沟通和运输方面的革命,分析了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认为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的关注点放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以跨学科的视野在音乐、艺术、文学以及哲学方面提供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例子,创造了理解、
本书是关于1922年的非传统传记,是对20世纪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年代的迷人记述,揭开了许多现代主义名人之间鲜为人知的联系,包括艾略特、庞德、菲兹杰拉德、希区柯克、萨尔瓦多·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和加西亚·洛尔迦等。全书以日志的形式,通过记述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学家、艺术家、舞蹈家、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哲学家、剧作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