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城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为契机和媒介;将时空计量分析中包括全局分析和局部分析在内的两种分析范式嵌入索洛余值法中,实现了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创新改进与应用。全局分析和局部分析是时空计量分析中两种相对独立的分析范式。其中,前者主要在经济学领域流行,其建模一般建立在通用嵌套空间模型及其退化模型基础上;后者主要在
本书利用传统藏文文献典籍及敦煌文献,结合对亲历布达拉宫历史变迁者的访谈资料,以“布达拉”这一特殊文化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空间和时间上展现了多元的布达拉宫历史及文化发展脉络,涵括建筑、文物、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布达拉宫研究专著。
尼日利亚是非洲英语文学的重镇。本书是国内目前较系统地研究该国英语小说的专著,选取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研究对象。编排上没有按照作家的出生年代或作品的发表时间来安排章节顺序,而是聚焦这些作家作品所触及的重要历史现实问题或文化母题,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研究内容既有作家作品的“内部研究”,又有创作语境的“外部
认知现象学以认知经验为研究对象,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热点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围绕着认知现象学的背景、内涵、核心问题、不可还原论证、可能路径,以及认知现象学带来的启示及其拓展等论题展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追溯了认知现象学的生成脉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认知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强调
1910—1911年,一场鼠疫席卷整个东北。本书以晚清政府面临这场突发的东北大鼠疫,接受、确立并实行西法防疫的具体政治运作过程为中心,对近代中国这场影响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剖析;并采取上下结合的视角,系统讨论与梳理此次疫情应对,进而呈现了清末东北社会内外多种势力交织的复杂样貌。
一群虚构的人,用来来往往的邮件,说了些影视人类学的事。一个长期从事影视人类学教学和民族志电影拍摄工作的人,以零零星星的札记,记了些不成体系的想法。
这是一本呈现民族志电影生产者个体经验的笔记。在个体经验叙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志电影的情景事实、民族志电影的合作共构、民族志电影中生活的质感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聚焦于高校教师的收入与住房分层、职业流动、主观地位认同、社会网络、科研压力与产出、工作满意度、生活方式与健康、工作与家庭、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信心、社会公平感、安全感、社会信任等方面,重点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流动与综合获得感的关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获得感的若干政策建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笔谈特辑、专题研究、政治篇、思想篇、经济篇五个栏目。“笔谈特辑”针对中国日本史研究存在引入较多难以理解的术语、短语等现象,特邀请徐建新、刘晨、梁晓奕、胡炜权、康昊、王玉玲、刘晓峰等学界七位学者探讨日本史学术名词的使用和翻译经验。“专题研究”以“日本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学”为
本书以西方留学生在京的跨文化经历为棱镜,揭示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含义,透视中国在国际教育版图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这些留学生为何选择来京留学?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如何展开?他们在京期间的社交圈如何形成?他们如何开展跨文化互动?他们的自我认同有何变化?透过这些嵌入在地理想象、社会网络、身份认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