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论教材,而是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
本书聚焦于1949~1999年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史,择选了11篇具有代表性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史诗讨论文章,涉及中国史诗的美学研究、母题研究、结构类型研究等学术专题。对这些文章,本书或全文转录,或部分节录,或存目,力图最大限度地呈现原作精华。每篇文章均附有“评介”,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述评,对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给予
文化政治学是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探讨文化的政治逻辑。本书对文化政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理解,激发他们开展文化政治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严格而言,目前国内没有一本文化政治学的教材或著作。本书的编写服务于文化政治学的学习需要,并为文化政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要求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本书是第八本工业化蓝皮书,系统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我国为什
本书旨在基于新时代视域,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政策背景下,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政策发展与改革的演进历程与经验,探析新时代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与时代主题,从公平、效率、充足和选择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和评价我国教育财政政策实施成效与缺失,并以国际比较提供有
全书共分为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发展篇,共五章,包括集群的理论综述、第一批50个集群的总体情况、建设成效、联农带农机制和亮点经验。下篇为案例篇,包括1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案例分析,真实生动地总结了各个集群发展取得的成效、推进建设的典型做法、构建的联农带农机制、形成的经验启示。
本书采用现当代国际学术界有关身份研究的多种理论,聚焦殖民以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结构中的文化磨合,尤其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英国文化传统与原住民的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宏观的全景式考察和研究,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澳大利亚文化身份书写的成因、演变机制、规律、特征等,着力探讨澳大利亚文学的整体发展历史,提出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内生发展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解答的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的核心逻辑,而且需要面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长
本书参考了大量十月革命前珍贵的统计文献、学者手稿和著作,在系统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统计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四个层面勾勒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的经济发展脉络。首先,分析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居民的数量变动,并对居民的构成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农民、贵族和商人等级;其次,分析了俄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