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1个具体目标汇集了 39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 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0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一带一路”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六大SDGs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2个具体目标汇集了42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上针对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7套数据产品、19种方法模型和
本书是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之一。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变化及应对评估是中国推进“碳中和”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书围绕生态环境变化、粮食安全、人口分布等重要议题,基于科学研究问题,从模型量化角度进行评估。一是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资源及生产的影响,并从粮食安全的视角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是重点从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未来变化及其区域等级分布视角评估生态环境受影响程度,并从森林碳汇制度、REDD+机制的视角评估有关应对措施的效果;三是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及主要经济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为上下篇,共10章。上篇包括环境、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能源与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固体及其他环境污染与防治;人口、资源与生态。下篇包括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实施途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环境规划、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清洁生产及其分析工具;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论;大气环境中颗粒物(PM2.5)、水体pH值、电导率、溶解氧和重金属铬的测定;环境噪声监测;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本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验知识相结合,带领读者从了解地球环境基本特点入手,由热力学定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