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发展,案例教学已成为提高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商学院案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秉持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始终聚焦中国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用案例回应时代之问。《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构建》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精选系列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一批涉及生态文明、双碳战略实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的优秀企业案例,包括旷视科技、美团、快手、鄂尔多斯、梅赛德斯奔驰等,通过呈现这些案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型做法,总结经验,提供启示,贡献
本书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定量揭示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状况及国别差异,为国家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基础支撑。开展各国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揭示不同国家的用耗水演变规律,有助于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调控策略和防范水资源安全风险。
本书从生态旅游及其基础理论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分析了生态旅游概念规划、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了旅游开发规划、景区总体策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规划作品。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现行方法的系统总结,从而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体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本书考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基础工程、降碳路线、治理保障、动员机制、创新抉择、社会目标等问题。本书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翻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统一,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统一,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永续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性。
本书以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本质与价值归宿、价值取向为基础,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战略定位,然后详细探究了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如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本书分析了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机制,从时间维度构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运行机制模型,从空间维度探究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实现机制,从制度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制度体系框架,以推进跨域协同联动,从风险源头着手,强化过程管理,实现无缝治理,提高治理效能。
本书着眼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难题,以全过程的视角,重点从“共建共治”这一全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困境以及破解之道。
本书将环境规制协同分为区域间环境规制协同和区域内环境规制协同,考察区域间和区域内环境规制协同演化情况。针对环境规制及其协同促进碳减排开展理论分析,将碳排放视作生产要素,建立考虑环境成本的CES和C-D生产函数模型,解释自然资源约束下应对资源瓶颈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内涵增长路径选择。通过构建门槛模型来研究环境规制及其协同促进碳减排的效应。以282个城市为样本,使用渐进性的双重差分方法来识别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市试点、环境信息公开评价三项政策相互间的协同减排效应。基于环境规制协同对区域碳减排的理论研
长三角工业园区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工业载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其低碳转型发展将为区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和政策支撑。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就低碳发展背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发展内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实践进展及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选取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态工业园绿色低碳发展重点任务,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全国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 本书从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生态国际观这六个维度,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阐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及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