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领域,针对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中容易出现的围岩深层破裂、大面积片帮、大体积塌方、大深度松弛、大剪切变形等工程难题,系统阐述了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优化设计方法、岩石力学试验与测试方法、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变形破坏预警方法,以及围岩深层破裂、片帮、错动带变形破坏与柱状节理岩体卸荷松弛等分析预测与优化设计方法,介绍了这些理论和技术成功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深层破裂、大面积片帮、软弱错动带变形破坏、柱状节理岩体松弛与塌方等关键稳定
“城市双修”是2017年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对于城市建设指导性理念。本书以15个实际案例为依托,探讨了在实际城乡大型景观设计中,“城市双修”理念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本书对这些案例从地域、尺度、设计手段、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解读,每个案例包含设计解说、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生动地展示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最后的建成的整个过程,特别展现了项目完成前后的对比,对政府规划部门和景观设计师都有极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本书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之一,于2011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次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修订。本书介绍了城市、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及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组织规律,对城市设计前期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也做了详尽的叙述,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论证了城市空间类型及其组织规律。最后,本书对城市设计技术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也做了介绍。本书不仅适合于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建筑学及景观建筑学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还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及相关专业的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第1章 概述,第2章 点线面,第3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4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第5章 平面构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第二部分 色彩构成:第6章 概述,第7章 色彩对比构成,第8章 色彩调和与秩序构成,第9章 色彩采集与重构,第10章 色彩的心理与情感构成,第11章 色彩构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第三部分 立体构成:第12章 概述,第13章 立体构成的形态,第14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要素,第15章 形态构成,第16章 立体构成在风景园
《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 2023 & Photoshop 2023》(第2版)以AutoCAD 2023和Photoshop 2023两个软件为讲述重点,在讲解方式上侧重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科特点,更侧重设计软件的使用流程、绘图中的实用技巧和真实设计案例的示范讲解等。由于篇幅和专业的限制,园林景观设计表现过程中极少用到的工具和命令本书不再赘述。对于SketchUp和Lumion两个建模和场景表现软件,编者将在其他教材中进行讲述。《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
《风景园林工程预算》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出发,以编者所做过的园林工程为实例,诠释风景园林工程预算的意义以及编制和计算方法,内容衔接有序,图文并茂,各种生产使用表格、费率齐全,能够满足园林、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培训的使用需求。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七章。第一部分即前五章对风景园林工程预算的基础概念及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后两部分即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园林工程竣工结算与决算、计算机在园林工程预算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风
本书内将深入探讨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围绕城市的发展、空间结构、环境保护、交通、公共设施、社区规划、城市更新和国际比较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我们将回顾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和原则,系统梳理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随后,将深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社区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等具体议题,探讨各种规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和经验,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寻求创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最终,本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领域提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城
本书系统地阐述城市给水管网的基础理论、设计计算方法、运行维护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内容。本书是一部“数字化”教材,含纳课程MOOC、课程知识图谱、课后题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本书紧密结合规范标准,立足于应用,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书的编写主要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技术标准。本书主要包括市政管道工程的构造、市政管道及附属构筑物工程的施工等内容,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市政给水管道、排水管道 、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管线和电信管线等工程的构造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图纸的识读;市政管道开槽施工的工艺与方法、不开槽施工的工艺和方法、盾构施工的工艺与方法;管道的维护管理与修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等内容,并在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
本书以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研究对象,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背景,基于人地协同共生原理、中心地理论、空间场势理论及蚁群算法等,按照“城市-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原则,研究不同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决策的目标导向、具体内容、实施手段等,揭示丘陵山区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演化规律,实现多尺度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体系的理论集成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