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对于丝绸之路及其交通路线的研究,丝路沿线古代城址、关隘的调查考证,丝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研究几部分。书中对于丝绸之路研究中若干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多年来持续地在丝路沿线的实地考察,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丝绸路上遗存的一批古代城址、关隘驿站的位置及其历史变迁等做了必要的探讨,摸清了其历史面貌;同时对于丝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作用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于能够充分体现丝路特质的若干重要的敦煌文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发掘敦煌文化对于丝绸之路
通过研究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太行山地区的不少村镇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长时段延续特征;至少明中叶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呈现出和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晋东南即泽潞地区,包括农业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在内,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也产生了;太行山地区虽然是一个地理上闭塞区域,但整体上说,却是一种外向型经济,40%以上的人员外出或在本从事工商业以及服务业,农业以及手工业产品通过晋商走向全国市场。至少在晚明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单一的农
本书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个文化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作为整体来阐述遗产保护新理念及其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内在关联和价值同构。遗产保护新理念,一指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二指遗产保护着新理念,即遗产保护的间接对象和终极目的是新理念。所谓新理念,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理念,也就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所谓文明的内在精神或内在的文明,“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和历史及其关系的有关思想和理论,以长期以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其历史研究为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在前续有关著作和论文等基础上,完成《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该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从“公元前25世纪之前”到“公元21世纪以来”,以世界地理学发展为背景、以中国地理学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
“建置沿革”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篇章,它是对一个地方历史演变的提纲和汇总,堪称一部志书的“总纲”。绵阳市市县两级志书均有对本辖区建置沿革情况的详细记述,然而由于历史久远,朝代更迭频繁,各地建置沿革情况复杂多变,加上志书要求文风朴素、述而不作,令一般读者在读志书的“建置沿革”部分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作为地情普及读物,《绵阳地情》丛书系列之《绵阳建置》则采用了历史文化散文的形式,力图更加简明生动地对绵阳市及所辖各县(市、区)的建置沿革和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概要介绍,同时勾连各地的自然地理、交通地位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命名的长城学研究专著,不仅对长城的构成元素、修筑原因、重要关口、发展轨迹等进行了论述,明确长城的起止走向、资源分布、类型特点、建筑背景,还对长城承载的家国情怀、爱国传统、遗产价值进行阐发,在长城学文献出版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长城的科学保护、开发和研究,长城整体性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学术支撑。
本书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载了丝路几千年的人类迁徙、宗教传播、文化交流和征战屠戮。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以比较清晰、系统的方式,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优秀的学科通识讲义。 本次修订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行文更流畅有趣味。
本书是秦淮区档案馆、秦淮区地方志办对朝天宫这一古建筑群的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考证和研究的学术成果。朝天宫古建筑群,位于水西门内莫愁路东侧冶山上,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王府大街朝天宫6号。以其丰厚的人文景观和壮丽的建筑风貌,成为展示南京古都文明的重要窗口。本书没有枯燥地介绍建筑在不同时代的面貌改变,也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这里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而是以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如故事一般讲述给读者,通过讲述历史描述出朝天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使读者仿佛漫步在那充满年代感的古朴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