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漫步红色宝山路》记录的是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红色印记,讲述这条具有红色遗址的街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生的历史故事,以及宝山路街道在党的领导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由此,本书的重点内容分为两部分:“回望——一路红色印记”与“前行——一路砥砺奋进”。《漫步红色宝山路》重在突出红色文化传承和引领,展现宝山路街道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今天的新面貌。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内容包括:古椰遗址双肩石器初步研究、浙江安吉古城遗址出土的人面纹与兽面纹瓦当等。
《考古赣榆》一书是作者从事基层文博工作10余年的心血总结,也是对赣榆近20年文物工作的梳理,内容涉及赣榆地方考古勘探、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以及作者对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全书8万余字,300余副图片,图文并茂的反映了赣榆文物研究取得的成果。赣榆地处江苏最北部,与山东接壤,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较大,赣榆汉墓中出土的实物资料成为该地文化内涵的代表,体现了与连云港其他县区不同的文化特征。该书不仅展示了近年来遗址、墓葬内出土的各类文物图片,同时还对赣榆古代农业、汉代漆器、特色文物、砖瓦纹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版25辑。《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七辑)共刊发考古发掘简报4篇、研究文章10篇。考古发掘简报有《荆门市响岭岗墓地2018年度发掘简报》《四川资中睢家坝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樊家台遗址H1发掘报告》《四川渠县城坝遗址2021年度冶炼遗存发掘简报》。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鉴定分析报告26篇,先秦时期简报包括温江鱼凫村遗址2021年度调查与试掘简报、2021年彭州市晏家店子遗址发掘简报、新都区新都街道龙虎村遗址东区发掘简报、2021年郫都区石亭村商周遗址发掘简报等,历史时期简报包括四川茂县下南庄墓地清理简报、彭州市竹瓦街遗址汤家院子地点J1清理简报、青白江区桂通村古窑址、古墓葬发掘简报、成都市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卢家山晋、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成都市彭州百苍村唐宋墓发掘简报、都江堰市蒲阳街道宋
佛教造像艺术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开始延绵至今,近2000年。在佛造像艺术初入中原之时,保留有大量的域外风格,逐渐至两宋时期形成了完全的本土造像艺术风格,我国佛造像艺术经历了模仿-本土化(局部)-融合-再本土化(完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后三国时代(公元534-577),在短短的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佛造像艺术风格经历了两次变化,对于同时代的雕塑艺术以及之后隋唐时期的雕塑艺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最后阶段,政治上相对稳
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
本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主办的部分讲座纪要62篇、会议纪要10篇,截止于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103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讲座纪要,下篇为会议纪要。为方便读者阅读,上篇又按讲座内容分为“理论与方法”“发现与研究”“讨论与争鸣”“陶瓷新识”“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薪传”6个单元。“理论与方法”单元聚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沿研究,展现多元化的考古学发展前景。“发现与研究”单元以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为主题,系统介绍相关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与最新研究成果,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书是2019~2020年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呈现,对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墙、马面、护城河、城内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方式、建造工艺、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论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变迁的历程。通过科技考古分析以及与北宋东京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等城址的比较研究,总结了金中都城的营建特点,突显了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民国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为对象,在结构上分为文论、图解、附录三部分,细致地呈现了百子大礼轿的历史文化内涵。文论部分包括10篇文章,对制作大礼轿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以论文、访谈的形式深入介绍了该文物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以玻璃画、朱金漆木雕为主要对象,叙述了制作花轿的传统工艺技法,并阐述了保养、维护该文物的有效手段。图解部分则配有约90幅高精度的整体图及构件插图,多层次展示了大礼桥的工艺设计,使读者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