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弘道、至德、好礼、从周、仁爱、行义、正直、德政、身正、大臣、出仕、士人、天命、君子、智明、孝敬、忠信、敏求、谈古、说今、教诲、学习、生死、棠棣、无隐、弟子、弟子、为人、木铎等33个话题, 联系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土地与人口问题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记录自己学习《论语》思想的心得, 并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新见解, 意在与读者一起讨论、学习, 并求教于方家。
《仪礼章句》十七卷,清吴廷华撰。《仪礼》经文本身较为难懂,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和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都是注《仪礼》的经典之作,但这两部书对于初学者来说,依然很难。吴廷华的《仪礼章句》借鉴了了朱熹的节次分章;句读、注释方面,又吸收了张尔岐的注释成果和王文清“专以句读为主”的特点;校勘方面,意识到监本与石经本各有脱误,十分重视经文校勘;于《丧礼》方面,增入了历代制度,尤为详审。《仪礼》一书主要记述行礼仪节,内容似涉枯燥,但可谓“三礼”之本,但作为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在历史上直到清康熙之后才逐渐
本书采用现存最早的版本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校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内容包括《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十卷、《孟子》十四卷。
本书以《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为底本, 按照道、德、仁、义、礼的章法以及唯公无私、唯用无我、唯道无物的逻辑, 将《大学》的篇章结构进行重新编排, 并以列提纲和名词解释的形式, 对《大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力求把《大学》的微言大义讲透彻、讲明白, 颇具新意和创见。
“闲坐小窗读周易,休将名利挂心田。”本书以随笔札记的方式,用轻松有趣、简单易懂的文字,对《周易》及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作者几易其稿,最终写就43篇文章。文中将《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与人生节点、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相互佐证,阐释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全书引经据典,文从字顺。此外,作者还意在化用当下流行语、生活小事等,将《周易》的文化内核深入浅出地灵活解析,易于读者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理解。本书可视为了解《周易》的入门级通俗读物,雅俗共赏。体例上每节皆可单独成篇,易于读者阅读和分析。
精选《孟子》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结构统一,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书。自唐代被视为伪书后,一直被学界忽视。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学者的研究视野。 本书有以下两个研究重点: 一是论证了被柳宗元批评为伪书的《鹖冠子》的真实文本性质与历史地位。本书分上下两编研究。上编就《鹖冠子》19篇中的
本书首先探讨了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对于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诸子研究时应注意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对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进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讨,由此把握先秦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对各家诸子著作的文本问题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点及其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变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根据各家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总结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为各家诸子著作全
本书是日本历史著作《太平记》的研究专著。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介绍了《太平记》的内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对尤物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太平记》中的"尤物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对忠臣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楠木正成和万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为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忠臣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三章在梳理日本对革命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革命的矛盾性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革命观的作用和特点。第四章以终结部分对太平的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
本书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对其代表人物生命伦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理学”,依据理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构成,本书重点探究了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以及湖湘学者胡宏和张栻有关生命的伦理思考。在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观点上,本书紧扣“生生”来诠释宋代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和思想特点,认为“生生”体现着宋代儒家根本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原则以及终极的生命境界追求。“生生”是宋代儒家对天地宇宙本然和应然的描述,是宋代儒家普遍遵循的统贯整体的本体性观念,它决定着宋代儒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