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应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机理、模式和对策。理论层面,从政策、经济和空间三个面向来探讨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机理,分析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实践层面,对2017年以来武汉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展开实证分析,检验武汉获批设计之都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融合机制、政策设定及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创意城市发展的典型经验,探讨以创意设计为驱动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本书精选了《地域文化研究》5年来刊发的有关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重点文章,这些文章通过社会、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考古、民俗、艺术、文化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充分而深入地展示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内涵外延、人文特征等,研究涉及地域文化研究理论、中原文化、东北文化、燕赵文化、晋文化、关陇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徽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江河文化等近20个分野,收录30多篇文章,期望借此较为全面地展示近年来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开
本书研究主要借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方法,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入手,既注重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影响联系,动态、系统地解读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与地脉,又充分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制衡、共生缘构的辩证统一关系,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在更广阔的层面对其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改善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的良策,促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较早的一部研究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著
本书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36篇学术论文,分为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综述几大部分。在新一辑的成果中,学者们的学术生产呈现出了更为自觉的文献学意识:对新的文献的主动发现、开掘和读解都尽力往精细化的方向去靠拢,且越来越注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文献史料的现象背后去获取丰富的信息
本书以全面认识可移动文化遗产为基点,以系统构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目的,采取“总论”和“分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的研究。“总论”主要阐述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含义、特征以及内容组成,“分论”则对法律法规、技术体系、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支持体系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推进我国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建议。本书采取从总论到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国际到国内、从理论到实际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概述,在界定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可移动文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一对象,按照理论概述形成条件内容特征现实考察方法途径的思路进行研究探讨,努力突显时效针对性,力求展现整体系统性,严格遵循逻辑思辨性,以期更真切地贴近与回应学术热点,为文化自信的提升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前进的内在要求。本书从历史背景、理论源流、现实基础、文化资源等方面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从价值原则、战略布局、实践路径等角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可行方案,并尝试构建一套指标体系,从质性和量性的层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状况予以评价。本研究对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5000多年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理解“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理论概述与战略构想部分,重点从理论、政策和战略等层面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治理转向的基础性问题,尝试从学理层面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核心要素区别,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理论意涵;下篇实践样态与治理图景部分,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治理的内容和手段,进而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基本水平与典型案例,并提出改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水平的路径。
本书把中外人文交流领域内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文献资料等按年度分门别类地进行编纂, 并连续出版的集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其特点一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 二是资料权威、收录广泛; 三是反映及时、功能齐全; 四是编排系统、使用方便。年鉴作为工具书, 具有资政、存史、鉴戒、教化等多项功能。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规律, 真实记录中外人文交流发展状况, 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 更好地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