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西安思源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小说《白鹿原》衍生作品中的意象研究”成果,对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的众多衍生作品如秦腔、连环画、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中的独特意象予以发掘、阐释、比较,旨在探析对于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思考,兼及对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分为11章,第1章指出小说《白鹿原》具有可供再创作的空间,第2—8章分别探析《白鹿原》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电影、电视剧、连环画、舞剧的意象,第9—10章分别探析《白鹿原》衍生作品中的文化意象、革命意象,第11章
本书是关于南宋诗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专著。南宋时期诗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产生了一些重要创新。这不仅与南宋诗坛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此时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本书梳理了南宋诗学话语所在文献,主要包括诗话类、诗论类(序、跋、书信、诗注、评、记、论、说等)、经学类和杂说类,等等,呈现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南宋诗学话语作者的诗学思想,总结南宋哲学及文学思潮的发展对诗学造成的持续性影响;此外,发掘出南宋文人诗的创作呈现出从重理感向重兴象缓慢嬗递、自我审视与内向观照不断深入、创作雅趣与文字游戏化
本书介绍了格律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诗词的语法、诗词的修辞、诗词的章法、诗词技法及词类活用等常见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并针对格律诗平仄格式和拗救规则繁杂的特点,化繁为简,首次用自创口诀的方式把格律诗前述两大难点彻底讲清楚,让诗词爱好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格律诗词。本书首次把古人点评格律诗的评语编入本书,让诗词爱好者可以多视角、深度地了解古人评论诗歌的维度、立场和方法,并由此提高自身鉴赏诗歌的水平。本书适合当代大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本书在唐代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背景上,以唐代诗人别集和《全唐诗》为研究对象,佐以详实的史料,用充分的诗歌资料和研究理据,从整体上梳理了唐诗中与民族关系相关的作品。本书立足诗人群体,总结其关于民族问题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客观性、新颖性、开拓性的体验式角度和视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全面充分地展现唐代民族交流及文学创作的独特面貌和发展历史,再现中华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整体风貌。一书在手,既可浏览唐诗中林林总总的文化交流片段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开辟神话、上古帝王神话、寓言传说神话、夏商神话、周室神话、春秋传说六个部分,科普知识包含神话的传说起源、发展脉络和影响等。科普之后增加与该神话相关的诗词,对诗词中的典故和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和解读,并增加与诗词中的意象或作者相关的有趣故事。通过科普和对诗歌中相关意象的解读,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起源,感受神话传说独有的风采。
本书将游戏划分为文化类、博戏类、武艺类、礼俗类四个类别!每一类别又包含若干游戏,每个游戏从定义、历史发展、具体玩法等方面进行科普,科普之后增加与该游戏相关的诗词,对诗词中的典故和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和解读,并增加与诗歌中的意象或作者相关的有趣故事。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游戏的相关知识。
本书为作者在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的出站报告。本书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借助当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学科化以来,这一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者们借鉴了语言学多种相关邻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各种跨学科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超越了句子桎梏的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尤其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形成当今翻译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作为语篇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篇功能由以下三个语义系统构成:主位—述位结
本书按照节日时间分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楼台倒影入池塘、菊花须插满头归、竹炉汤沸火初红四个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从定义、起源、形成、发展脉络、节日活动和习俗等方面进行科普,科普之后增加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对诗词中的典故和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和解读,并增加与诗词中的意象或作者相关的有趣故事。通过本书,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分为四部分,即春之节气,包含立春到谷雨之间的节气;夏之节气,包含立夏到大暑之间的节气;秋之节气,包含立秋到霜降之间的节气;冬之节气,包含立冬到大寒之间的节气。每一节气按照定义、节气划分、节气三候、气候特点、气候农事、民俗活动的顺序进行科普,选取与该节气相关的诗词,并配以注释、解读和相关故事,以帮助读者了解节气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本书分为人生礼仪中的民俗、岁时节令里的民俗、游艺民俗、生活中的民俗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具体的民俗,科普知识包含相关民俗的定义、形成、发展脉络、习俗等。科普之后增加与该民俗相关的诗词,对诗词中的典故和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和解读,并增加与诗歌中的意象或作者相关的有趣故事。读者先初步了解民俗,再来欣赏相关诗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