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
本书首先对环境管理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标准管理、环评机构的依法治理及环境文件的法律保障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城市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等;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对城市环境治理理论进行探索;最后对城市空气、污水及生活垃圾的治理进行详细说明。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与参考借鉴。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环境治理领域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本书从理论上对科技赋能下新时代的环境治理工具、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进行了探索,并从制度创新角度探讨了环境治理体系的突破与重构。同时,本书立足实践,从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和深圳本土案例出发,梳理和总结出技术支撑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与变化规律,以期为南亚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理论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生态及治理流变、乡村生态治理现状调查、样本乡村及学校治理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最为基本的保障。新时代这十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 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书全面梳理了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包括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修复、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等。
本书包括环发关系、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共3篇,认为从以上3个方面入手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可以兼顾末端与源头环境治理;有助于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有利于政府、社会和市场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的格局,最终推动环境形势的不断改善。在环发关系篇中,梳理了发展经济学思想的脉络,探讨了将增长与发展混淆会导致的问题;从经济学立场出发,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供给和稀缺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发展观的偏差导致的环境后果,以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治理篇讨
《环境规划与管理》分为基础篇、技术和方法篇、规划篇和管理篇,共10 章,其中基础篇(第1~3章)主要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创新,以及我国的环境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的体系和框架,其中介绍了“两山论”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碳交易、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内容;技术和方法篇(第4章)主要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融合了国家在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规划篇(第5~8章)按环境要素阐述了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典型环境规划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伦理层面,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人类基于对生存环境以及对人类自身负责所做的一种必要选择。本书从生态危机的表象讨论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人类欲望讨论到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塑造,从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讨论到不同国家的价值追求,从中国传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讨论到现代西方思想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力图梳理出构建中国现代社会生态道德思想体系的维度,同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及其实现路径和方式,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及看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多方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培育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本书采用实证分析、实地调研、实体分析等方法,剖析政府承担责任机制及其失灵之处,提出当前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分担责任机制时,政府不仅要切实承担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污染治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责任,还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担责积极性并确保市场主体落实约定责任,同时充分消除受认证农产品生产—消费链中的绿色健康信息不对称。本书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将以上对策具体化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