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世纪博弈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大国竞争在很多方面具有新冷战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一带一路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一带一路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印度与中东(西亚)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两者山水相连,文明交往高峰迭起,经年不断。20世纪以来,印度与中东国家面临殖民压迫和统治、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等严峻挑战,努力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经过多年积累,21世纪的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呈现出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四角齐全”的崭新格局,全面发展双边关系成为双方有效应对当今世界格局变化和秩序重构的理性选择。印度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维度和丰富的现实维度,因而有着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印度正在成为中东舞台上的“新玩家”。
本书在大量公开及解密资料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对深藏幕后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和研究部门进行介绍,梳理了其曲折前行的历史,讲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许多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以便广大对情报和谍战感兴趣的外围乃至专业读者了解和参考。
本书是一本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的专著。智慧城市、智慧街道、智慧政务、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检务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词汇。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方面的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并催生着医疗保健、城市治理和犯罪预防等方面的进步性变革,认识到要享受这些便利就需要牺牲一部分个人权利,包括隐私权,另一方面也要直面大数据控制本身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数据管控者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平等、个人权利在大数据时代倍受挤压等伦理和法律问题,并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折衷和平衡之道。
本书是由著名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阿尼耶瓦斯所汇编的论文集。本书汇集了来自历史、哲学、发展研究、地理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来共同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政治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本书涉及的主题包括: 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的辩论、社会结构和对外关系之间的联系、身份和规范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工业发展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影响, 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关系等。
本书探讨了区域安全治理、亚洲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以及智库如何增强自身影响力的策略等问题,作者提出,为安全治理担责的行为体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以国家为中心的论坛已逐渐上升到区域层面,参与者也拓展到非国家行为体。国家虽仍处于首要地位,但亚洲安全议程正日渐显示出其跨界属性,这使跨区域合作成为必然之选。“绝大多数新兴的安全威胁并不以国境为界”对团结合作经验极为有限的亚太地区各国是很大的激励,它们开始寻求新的合作途径,而当各国迟于提供此类途径时,非国家行为体就填补了治理问题上的空白。
本书对自由国际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两百年来,自由国际主义的宏伟计划一直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松散地以规则为基础的、以进步思想为导向的世界秩序。今天,这一事业正处于危机之中,自外部受到非自由主义挑战者的威胁,在内部受到民族-民粹主义运动的威胁。这本应时的书首次全面阐述了自由国际主义从其19世纪的根基到今天这个破碎的政治时刻的漫长历程。为自由民主创造一个国际空间,维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保护,平衡自由与平等、开放与社会团结、主权与相互依存等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推动自
本书以大航海时代下全球殖民扩张为广阔背景,以俄日互识为切入点,有序探讨两国早期关系的发端、发展、延续、突破与延伸,呈现两国之间“好奇”“试探”“警惕”“接触”“冲突”与“睦邻”的历史过程,总结出俄日早期关系史的显著特征(特殊规律)和依循的历史普遍规律。本书立足于全球史和东北亚区域史的历史记忆,构筑自成一体的世界史视野下的俄日早期关系史叙事体系。
本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概括而言由三大内容板块构成:一是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般性理论探讨及框架建构;二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战略环境研究,包括澜湄区域合作的历史基础、动力机制、现实条件、推进障碍及他方行为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和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等内容;三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案,包括总体思路、建设内容及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对策建议。
本书收录了《国际法院对岛礁争端的裁量与南海维权——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泰国古代舟船发展述要》《超越拥堵: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探析》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