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中的一种,从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内部的论争入手,并通过对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在实践哲学方面的核心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地反思了马克思哲学的交往实践观性质,结合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展开研究,也是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中的一种,从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马克思道德理论何以存在的依据、方式和特性。作者首先阐释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与道德的相容性关系,分析了马克思经济哲学中持有批判的、超越西方传统道德理论的正义观、权利观和平等观等,同时批判了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解决西方学界中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的两个路径:准确把握马克思道德理论中独特的跨越性批判特性;正确领会和运用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实践话语方式。本书对推进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有一定价值。
本书论述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经过对经济社会的深入研究,恩格斯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对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创新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编辑出版3卷本《资本论》中,恩格斯也付出了诸多心血,做了许多编校整理、完善补充等细致的工作,使《资本论》这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得以面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进行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本书是第5期,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中国共产党发腐败、民粹主义研究、红军长征中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等主题。
《马克思主义评论》(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英文论文集,旨在将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及时地推向国际学术界,同时把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术界,进而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交流。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本书是该集刊的第4期,栏目基本和上期一样,共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党建等栏目,共收录11篇论文。
自20世纪以来,伦理学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门类学科均以各自的方式提出与讨论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参与伦理学理论发展。但就研究现状而言,与对应用伦理、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相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度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学者们除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还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合作主办,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思潮等。
本书从揭示马克思展开现实批判和对未来社会预见所内含的道德视角、道德原则出发,阐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初步建构一种适合于保障和促进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思想,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