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在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各方面工作,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书中内容首先概述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介绍公共图书馆的定义、特点与分类;其次重点研究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分析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数字资源建设等相关内容;最后针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展开研究。本书内容丰富、逻辑合理,结合当前社会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馆信息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将引领您深入了解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智能搜索、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实现更智能、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珍贵古籍书志和书目书志选刊,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数十种古籍善本。本刊是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编的,以全国古籍善本普查为基础,主要介绍古籍善本的基本情况,对古籍善本进行全方面的提要,是高端的版本目录学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本辑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珍贵古籍书志和书目书志选刊,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数十种古籍善本。
本书主要探讨在数字技术时代, 高校图书馆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多领域多方面的服务问题, 共七章。第一章, 阐述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些基本认知, 包括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意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等; 第二章, 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由此推动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第三章,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资源以及系统建设过程中, 数字技术的运用问题; 第四章, 论及了数字技术背景下, 高校图书馆学科专业服务的有关问题, 包括学科专业服务的意涵特征、基本模式、数字化服
信息检索和文献管理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信息的检索、获取和管理能力关系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本书以问题和案例为驱动,介绍信息资源获取途径、获取技巧、推荐平台、管理软件等,重点介绍文献资源的获取、管理、分析及利用,并通过介绍论文的写作及排版技巧使全书内容形成闭环。本书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面向社会各层次人才,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教材,也可供职场人士参考阅读。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据中心动力系统建设的相关知识, 贯穿数据中心动力建设各个环节安装作业实例, 包括数据中心基本知识、施工安全技术、动力系统识图、动力系统施工技术、材料与资料管理技术、动力系统综合测试技术。
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
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
本书从管理和资源的角度翔实论述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使命和任务,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阐述图书馆的推广服务, 还进一步借鉴了其他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图书馆管理相衔接, 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潘守永,教授,伟长学者,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王远弟,副教授,上海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书记;倪代川,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郑维,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管理学硕士。2022年是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上海大学图书馆以“赓续红色基因,深化内涵发展”为主题进行学术论文征集,汲取馆员学术智慧,检验人才培养成果,探讨新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之路,深化大学图书馆内涵发展,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本次论文征集面向馆员和在读研究生,论文主题涉及图书馆资源建设、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