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为大学生开设的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通选课讲稿,以名家名作串联起现当代文学史,精选名篇佳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和享受。新版对原书各讲进行了增删和合并,增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和《红旗歌》两讲,在保持课堂现场感的基础上润色了全书文字,在口语和书面语间找到了更佳的结合点,内容更丰富、完善。 本书2004年初版,2012年二版,共印刷二十余次,销量超十三万册,受到高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
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间拥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早日实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请当代最具影响力与活力的评论家、学者,以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相结合的阵容,撰写一套全新的“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采用专著的形式,一位研究者专注于一位作家,以一对一方式全面梳理作家的生平、作品。重点
本书系作者的首部评论集,总字数在十九万字左右,全书共分三辑,统摄文学现象思潮、作家论和作品论三个方面,展示出一个未来学者的宽广视野。上编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与思潮的讨论,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现实主义在今天的可能性、侦探小说或历史小说等亚文类与当代文学叙事的关联性、青年作家的日常叙事等等。值得人们留意的都是他在解决与论述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如在《现实主义语境中的先锋写作可能》与《人文性与文学性的和解》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试图将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把握成一个合题。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灾害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叙了自然灾害的恐怖场景、人们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痛苦无望的心态,记录了多种抗灾、救灾及防灾手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以文学为本位,采用灾害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进行了宏观考察,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对当下精神文明建构有重要意义。
本书旨在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古文论早期思想的相关性,分为四个章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一)从考古遗存看三代审美风尚。上古三代虽时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机制等为后来文论话语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理论准备,而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则可与传世之审美心态互相对比印证,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二)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研究。上古礼制是统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庞大意义网络。礼仪表意虽与语言体系不同,但蕴含了与言语相似的构思机制,如概念对举、写实与象征的体认等,因此在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它们代表着相反的两极,前者试图以资本统合整个文学场,后者则在传统与网络制度夹缝中“抵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为培育文学生态,应重建
书稿共为三辑——“鲁院现场”“阅读拾记”“木铎文声”。第一辑中收录的是作者近些年对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品的评论,鲁院学院作品丰富,因此作者所写的评论也多样,有对小说创作特色的评介、有对散文特质的评论,还有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温暖观照。第二辑主要是对当下文学作品的短评,文短意长,既有对文本的关注,也有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创作理念的探究。第三辑是作者以为文本为中心,文学史为线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领域的解读与思考。
本书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以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及其作品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方式、文化内涵。
《穿越云层的光亮》收录作者近年来的批评文字。“现象寻踪”对当下文坛的热点现象与前沿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作家素描”以刘震云、罗伟章、王占黑等为个案对老中青几代作家的创作进行综合性论述。“小说小评”以短平快的形式跟踪文坛新作,快言快语点击热门新作。“文学跨界”则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探讨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与融合。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穿越与超越能力,这既来源于扎实的功底,开阔的视野,也来源追求批评的独异性的自觉意识。作为作者的首部文学评论集,是他对自我成长之路的一次集中检阅,涵盖了
《茅盾研究年鉴(2020-2021)》系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袂主持的大型系列文献之一。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本年鉴全面呈现了茅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凸显出最活跃的茅盾研究队伍的弘毅身影,精心遴选出茅盾研究领域的重要论著、论文,以及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的要目索引,梳理了2020-2021年茅盾研究大事记,为文史专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重要资料,以便更好地传承茅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