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人类学学术专著。以山西介休的田野考察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现象和审美实践。在人类学和美学的视野融合下,提出以当地词汇“热闹”和“红火”命名的普遍存在于这一区域的民间审美观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以期弥补当前中国美学话语只重视传世经典文献的不足。本书记述了“热闹”范畴在田野调查中的发现过程及语言考证,具体描述了乡村里的“热闹”表演艺术、审美及仪式,最后对“热闹”作为审美范畴的价值意义作出阐释和总结。
本书所收条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务院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含扩展项目),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含扩展项目),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编排。
该套图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研究项目成果,围绕“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进行,主要展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示优秀策展案例。三卷分别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示卷,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示卷,河和之契 大河奔流——孙雨田书法艺术专题展示卷。选题内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通过语言规范、知识性纠正等方面编辑加工,书稿已经具备出版条件。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大范围开展,我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一带一路”沿线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编。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卷汇集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伊朗等十四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理论探索、社区的主体性、遗产旅游的乡村影响、非遗名录与列入规则、乡
本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全书从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厚植文化底蕴;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七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成就、特征和经验。
明清鼎革之际, 生活在宁波的中国儒生朱宗元, 是如何通过思想和精神上的种种努力, 去协调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纠葛? 与以往全球史著作只关注流动中的人不同,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 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宁波的在地之人, 但我们从其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对远西之地的想象和对全球网络的参与。借助全球与地方的双重透镜, 本书深刻揭示了中西两种文化在朱宗元思想世界之中的会通与冲突; 同时也挑战了以往著作中欧洲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的倾向, 对相互纠葛的双
本书综合梳理了博物馆旅游者体验的相关研究,概括了遗产旅游背景下体验真实性的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尤其关注博物馆背景下的真实性话题。选择的案例地包含长江三角洲的三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综合运用直接观察法、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三种质性研究方法以及大规模问卷调研,实现了归纳和演绎两种分析逻辑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试图阐释参观者与博物馆的物质实体、导引指南、现场解说系统、手工艺人、传统手工艺展示以及现代科技介入的互动与沟通如何定义和传递真实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本书遵循 “能力内涵及构成—能力测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提升对策”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多案例研究、专家审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构成、特性、发展表征及测度体系,深入探讨了知识产权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效应,揭示了提升知识产权能力的现实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致力于为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指导。
本书系统阐述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特征、主要领域和产业分类,分析了典型发达国家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动态及趋势。同时,从多个维度,总结了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发展态势,研究了我国重点城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并指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研究了“十四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面向2035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路线图,以及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相关对策措施和建议。
本书从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手, 对乡村文化体系构建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 具体包括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结构、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有效路径, 以期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 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