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第一辑)》共分为“主编寄语”“方法论”“学者论”“要籍叙录”“成果总目”“学术动态”等几个部分。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细致地梳理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母体文学间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凸显了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研究台湾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提供的独特而宝贵的艺术经验,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新体系。
许道军,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着眼于中国创意写作再学科建设、基础理论、教育教学、分文体写作、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进展,以专题的形式收录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新成果,代表着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最新进展。本辑共有九个专题:特稿、创意写作理论前沿、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写作在中国、国外创意写作前沿、创意写作经典文献研读、创意写作分文体研究、创意写作年度大事记及研究述评、创意写作年会论文存目。本书是中国创意写作研究最集中、最权威读本,本辑可供创意写作研究人员以及关心创意写作发展的各界同仁参考阅
主编饶龙隼,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首席专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主编。 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编辑刊发国内外有关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研究论文。本辑包括17篇论文,分理念与观念、制度与文学、材料与新见、令规与辑释、古典与英译等五大专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
本书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 本卷为“古代文本文献形态研究”专号,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形式”问题,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本书既重视古代作品的文体、文类、文本形态等内部机理特征,又关注相应的文献、书籍、物质形态等外部要素,尝试为中国“集部之学”的本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文学与文化”展现了说不尽的文学巨著;“科普与教育”开启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旅程;“哲学与人生”开辟了通向内在之路的深刻独白。其间不仅有名家的指点、教师的引导,还有图书馆馆员和学生的感悟,读来亲切可感,着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和“人生指南”。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策略与乾嘉诗坛由清初宗唐向道咸以后宗宋过渡趋势的关系。文章学上,探讨王昶以学术性文章为主、注重考据实证的古文编选倾向及其反映出的乾嘉学术对传统古文创作、古文理论演进的影响
本书设“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空间、地方与文学”“制度与文学地理”“城市与文学地理”“文学景观研究”等栏目,收录了《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罗浮山文学空间形象的历史建构与意义叠加》《文官避籍制与清代西南边省文学论纲》《京西北路:宋调初盛期的“次中心”》《文学景观的“地象”与“心象”关系论》等文章。
本书是关于黑龙江文学发展现状的年度报告。报告分门别类地对全省文学创作、重大文学现象、热点问题、文学平台、地市特色文情进行了全面梳理、概括、评价、预测。对黑龙江文学馆、萧红故居纪念馆面向大众服务社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热潮,对黑龙江文学创作活动进行总结概括。突出年度文学基本风貌、客观走向及其发展演进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本书围绕黑龙江文学发展新动态、新特点展开分析评述。突出原创性、时效性、权威性、前沿性等特点,以体现丰富的信息量、显著的前瞻性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为报告宗旨。 本书对智助黑龙江文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