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家》《寒夜》等。廉尚燮(1897—1963),号横步,韩国现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暗夜》《万岁前》等。本书以巴金和廉尚燮的整体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离家”和“归家”叙事过程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其叙事是如何回归家族这一命题。本书以社会、个人层面为中心,考察了两位作家的留学经历;以个性(感性)、现实性、功利性为主,考察了两位作家的文学思想;以“离家”和“归家”为中心,具体分析这些文学思想如何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本书适用于比
一部《西游记》,佛教徒说它是一部教人成佛的书,道教徒说它是一部教人修道的书,儒家信徒又说这是一部教人成圣贤的书。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孙悟空身世背后的中国文化渊源是什么?须菩提祖师与佛学经典《金刚经》有怎样的关系?如意金箍棒与道家学派的不解之缘是什么?著名学者韩田鹿,倾尽多年心血,深入文学经典,甄选最地道版本的《西游记》,创新性地解读《西游记》,揭开西游世界中大大小小的迷局,提炼令你恍然大悟的人生之道。韩田鹿老师解读《西游记》观点独特,推理严谨,角度让人拍案叫绝,让经典有趣又有料。
在中国历史上,列国纷争对峙出现过多次,而三国鼎立只有一次,可谓三国鼎立之谜。
汉末群雄割据,袁绍、袁术、刘焉、刘表等世族出身的大军阀一个个都失败了;而寒族出身、初起寡弱的曹操、刘备、孙权却成功了,可谓创业成功之谜。
这两个谜底叠加起来就是一个发人深思、值得探索的话题:历史何以要三分?
袁绍鹰扬河朔,曹操统一北方,先后都出现过统一的势头,可是三大战役改变了航向,五次荆州争夺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势,葛鲁外交与吴蜀结盟形成南北均势与政治平衡,这些都是人谋。乱
本书是一部研究《西游记》内涵,并且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本。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西游记》的主题乃是“修心”,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过程,也就是修行、修心,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的过程。书名所谓“问道”,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道,而是生活之道、人生之道、成长之道。围绕着“修心”这一主题,本书对《西游记》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以五十个提问为引领展开阐述,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人生和成长的道理。本书观点独特,解读新颖,用语流行化,文字易读易懂,内容积极向上。
《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从当代较有影响的微型小说经典文本出发,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言”与“意”、“象”与“境”等传统文艺理论思维,同时汲取西方近年来结构主义、文本细读、叙事诗学等研究方法,对包括微型小说的叙事场域、情感张力、精神意蕴、隐性叙述、形象特质、诗化余韵、叙述美学、叙述哲学等前人较少涉足的理论层面,进行了系统化的观察与梳理,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做出不同于前人的探求与阐述。本书试图从叙述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通过对微型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文本分析与逻辑建构,初步建立适
《中国散文美学综论》是湖北作家陈胜乐先生最新创作的文艺理论专著。全书共56章,融文学、美学的哲学融于一体,以全新的表现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散文的各个层面,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中国散文美学的溯源论、本体论、客体论、主体论、受体论、创作论,美学批评、美学鉴赏和审美倾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以期揭示出中国散文美学嬗变和繁荣发展的本质。整部作品本着易为大众接受,又兼具较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准则,坚持从散文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寻求出它繁荣发展的基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中国方案。
《贾平凹小说创作论》:本书从贾平凹小说的创作资源、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叙事形态以及小说文本所体现的文学现代性等五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创作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努力而深入地发掘贾平凹写作的审美策略、精神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整体和细部两方面,梳理、盘点和阐述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实绩和状态,以及其写作新的可能性、局限性。
本书以苏童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苏童小说中的欲望叙事。在苏童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欲望既是苏童小说创作的切入点,是他叙事的母题,也化作他叙事的动力,成为贯穿苏童创作始终的精神线索。除绪论与余论外,全书共分为四章。通过对苏童小说的研究,阐述欲望对人类生活与人性的影响,探讨苏童创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义,寻获一种把握苏童小说世界的新路径,以期凸显苏童对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总体来说,本书建立在对苏童小说进行系统梳理与重新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关于欲望的探讨,尤其是程文超教授关于欲望的重新叙述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埋头浸淫红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的一次梳理。本稿为红学领域的“靖藏本辨伪”专题研究论文。自1964年俞平伯收到毛国瑶第一封信开始,靖藏本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靖藏本“伪作”一说虽然前人早有主张,但未有详细展开,因而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红学资料不断发掘,同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在新的研究环境下,本文详尽地揭示了其作伪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重审脂畸关系。
本书分为四章,内容包括:“袭人论”视域下的《红楼梦》诗学考索、“女房论”视域下的《源氏物语》诗学考索、“木石前盟”与“禁断之恋”——贾宝玉遇见光源氏、《源氏物语》的写心独语与《红楼梦》的多声部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