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崇高荣誉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奖项。本书汇集《文艺报》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的系列报道,涵盖获奖感言、作家访谈、编辑手记、作品评论等,全程记录这一文学盛典的图书。书中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五位获奖作家的创作心得、成长历程、个人风采。由作家、媒体记者、图书编辑、评论家带领读者快速读懂名家名作,对话中绽放思想火花,阅读中感受作家魅力,以期帮助读者提升对新时代文学高地的把握和鉴赏能力。
笑而不语,痛而不言,迷而不失,惊而不乱,这是岁月历练后的淡定与从容。像杨绛一般的女子,灵魂有香气,气质自优雅。 百年岁月,难掩风华。如能集温柔、平和、智慧、才华、高贵于一身,于女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标杆。人生不只朝夕,品格贵在沉静。愿天下女人皆能像杨绛一般,不求撼动世界,但求笑看风云,静观自在。
本书以婉转细腻的笔调勾勒了徐志摩为爱追逐的一生,诉说了其一生的辉煌、一生的情事、一生的心酸,全面丰富地展现了他用诗意栖居灵魂,用灵魂点燃生活,穷其一生追求真、善、美、爱和自由的浪漫情怀与风华才韵。全书脉络明晰、语言流畅、意如流水,充溢着唯美浪漫的情怀,可以带领读者深入浪漫诗人繁复瑰丽的内心世界,触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在飞扬与坠落中挣扎的灵魂。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批评”到“意识”:理解现代作家批评的新角度;从“文学”到“现代”:现代作家批评中的文学观;从“问题”到“主义”: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价值观(上);从“问题”到“主义”: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价值观(下);从“身作”到“心构”: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史观等。
艺术人类学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译介西方著述到不断学习研究范式,逐步追求本土化理论建构和进行国际对话的过程。通过爬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批卓有理论建树的学者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深耕于此,他们自觉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在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上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及其学术文本是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集精选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历程中有突出理论贡献的十三位学者,对他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学术访谈,主要围绕着他的求学与学术研究发展历程、理论贡献、研
读张爱玲,犹如读一段风花雪月的民国岁月,在锦瑟流年中细品芳华。本书从张爱玲灰色的童年,到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相恋,再到中年时期漂洋过海隐居国外,进行了抽丝般的剥离,每一个片段都如此的细腻,就像回到民国,回到老上海的弄堂,与记忆中的爱玲一起走进民国时代。 张爱玲的创作自成一派,犹如她与众不同的人生。她的故事,不论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处境与遭遇,都能引领你内观自己的世界和人生。
她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风雨沧桑,如人间四月花,以独特的才华和魅力,熏染着每个读过她故事的人。本书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不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勾勒了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的多彩生活,还折射出一个民族时代的丽影。
张厚载,即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中张丰载的原型。他的旧戏造诣很深,读书期间经常在南北报刊发表戏评,胡适称其以“评戏见称于时,为研究通俗文学之一人”。针对旧戏改革,他以一人之力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主将展开“同框辩论”。因擅自发布“损坏校誉”消息,在即将毕业的“五四”前夕受到退学处分。他的后半生,曾先后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工作,并自办戏剧期刊,演戏、评戏,成为一代剧评专家,与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家私交甚好。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分七章记述和还原了这一历史人物
本书由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编审张晓栋著。全书以近代史为坐标,借助王韬的个人生活细节,还原一个生动的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早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场域,其中涉及租界的兴起、历史事件的还原、城区的拓展、文化的嬗变、风俗的流转、制度的变迁、洋务的酝酿以及重要人物的聚合星散。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变法派和启蒙思想家。他曾经创办过《时务报》和《汉学堂》,参与过反清运动和洋务运动,出国考察过西方国家,出版过《中国通史》和《中国文化史》,提倡变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北大人选择扎根基层,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022年11—12月,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学生基层治理论坛,邀请在地北大选调生校友和校内外学子围绕乡村振兴、议事协商、应急管理、村民自治、法治建设等内容开展案例研究,形成研究论文。本书为该论坛优秀作品合集之“基层治理实践”下册,内容包括研究论文及专家点评,旨在展现北大选调生鲜活的治理案例和北大人的基层治理智慧,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西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