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篇章,它是对一个地方历史演变的提纲和汇总,堪称一部志书的“总纲”。绵阳市市县两级志书均有对本辖区建置沿革情况的详细记述,然而由于历史久远,朝代更迭频繁,各地建置沿革情况复杂多变,加上志书要求文风朴素、述而不作,令一般读者在读志书的“建置沿革”部分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作为地情普及读物,《绵阳地情》丛书系列之《绵阳建置》则采用了历史文化散文的形式,力图更加简明生动地对绵阳市及所辖各县(市、区)的建置沿革和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概要介绍,同时勾连各地的自然地理、交通地位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命名的长城学研究专著,不仅对长城的构成元素、修筑原因、重要关口、发展轨迹等进行了论述,明确长城的起止走向、资源分布、类型特点、建筑背景,还对长城承载的家国情怀、爱国传统、遗产价值进行阐发,在长城学文献出版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长城的科学保护、开发和研究,长城整体性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学术支撑。
本书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载了丝路几千年的人类迁徙、宗教传播、文化交流和征战屠戮。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市虹桥路的变迁史。在书中,除了地图、历史照片等影像资料,还汇集了历史报刊、指南、同时代人的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首先,相较于地图、影像资料有助于为研究者快速建立空间层面的基本观感,文献资料则能够为了解当时的道路沿线风貌提供更为详细的细节支撑。其次,在复原如今已经消失的历史风貌和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文献资料的价值尤为明显。最后,通过对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比对研判,有助于我们厘清众多涉及虹桥路沿线建筑、机构、空间的疑团和谬误,为历史风貌保护夯实基础。
本书是秦淮区档案馆、秦淮区地方志办对朝天宫这一古建筑群的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考证和研究的学术成果。朝天宫古建筑群,位于水西门内莫愁路东侧冶山上,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王府大街朝天宫6号。以其丰厚的人文景观和壮丽的建筑风貌,成为展示南京古都文明的重要窗口。本书没有枯燥地介绍建筑在不同时代的面貌改变,也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这里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而是以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如故事一般讲述给读者,通过讲述历史描述出朝天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使读者仿佛漫步在那充满年代感的古朴宫殿。
本书提出了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2+3+4+5+6”知识框架,即将该地区看作1个整体,将该地区的国家分为2组(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从空间维度,按照地理位置,将该地区分为3个次地理区域(中美洲地区、加勒比地区、南美洲)。从时间维度,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和土地共有制形成时期、殖民统治和大地产制形成时期、考迪罗主政和初级产品出口繁荣时期、民众主义和发展转型时期)。对于主要拉美国家,本书重点介绍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
本书是一部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系统解读的国学通俗读物,包括原文、译文、注释等,并查配了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古图。
传统村落是维系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重要单元。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对维护中华文明多元统一、确保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论证了对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实施建档式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标准建设,中观层面的档案管理体系建构,微观层面的档案管理、利用和数字化技术运用三个维度探索西南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的实现方式。本书可为民族地区申报传统村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民族传统村落规模保存、规范管理村落档案及传承、传播村落文化提供技术方案,为政府部门开展传统村
明孝陵是六朝古都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何选择钟山为长眠之地、明孝陵神道是否依照北斗七星之谜、古代谒陵礼制要求之谜、明孝陵地宫之谜、康熙乾隆为何屡谒明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历史故道的走向之谜等。 本书将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一一作出解答,即便个别谜团于书中未必会有确定的答案,也无妨于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探索和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