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 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
福克纳的后期(1942—1962)小说在历史意识和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前期作品。除《寓言》外的其它八部作品基本围绕人物的家族关系构建故事情节,通过错综复杂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展现美国南方家族核心成员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构想。本书选取《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小镇》《大宅》《掠夺者》六部小说以及《骑士的策略》和《大森林》两个短篇故事集,结合福克纳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散文与公开演讲,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及其与文学形式的关系。本书在小说叙事理论框架内,借
本书内容讲述: 有一天, 一个小男孩问他的奶奶爱是什么。他原以为年纪大了的奶奶会知道答案, 但是奶奶却说她无法回答, 并鼓励小男孩到世界各处看看。于是, 小男孩勇敢地踏出家门, 去寻找答案。爱真的是鱼, 是掌声, 是夜晚, 是房子? 幸运的是, 小男孩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个温柔又富有诗意的故事是对“我爱你”的全新阐释, 喜欢《猜猜我有多爱你》《葡萄》的读者也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阅读和珍藏的宝藏绘本。
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有益的中国视角。
本书从空间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动态关系,探讨非裔美国女诗人格温朵琳·布鲁克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思潮语境中的诗歌创作及其作品特点。本书以空间叙事作为切入点,将布鲁克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黑人空间”的思索及其文本重构归纳为黑人大都市、黑人贫民窟、黑人社区和黑人家园,不同的空间形态反映出黑人族群生存状况的历时性演变;与此同时,本书以身份认同作为空间叙事的诉求点,将布鲁克斯的身份认同归纳为黑人公民社会、黑人国度、黑人社群和美国非裔。
一则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谜团吸引了登山家马克·辛诺特,让他在2019年春天投身于一场几乎没有希望成功的珠穆朗玛峰登山之旅,而这一年也成了珠峰崩裂之年。那个登山季,11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遇难。
是什么谜团,让辛诺特冒如此大的凶险?
1924年6月8日,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登山者桑迪·欧文踏上了珠峰,人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是在离峰顶仅有240米的地方,而且仍然劲头十足地向峰顶进军。他们成功登上世界之巅了吗?
为
这是一部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书。在这本书中,巴菲特为读者讲述了他热爱工作又才华横溢的父亲、令人信任又心胸开阔的母亲,以及他一路走来遇到的许多人生导师,是如何帮他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价值观的。价值观才是最稳健的货币,他们教他学会看待金钱、时间、志向、职业、自尊、天赋、机会、社会公正,以及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当走的人生道路,心灵饱满、充实地过一生。 有巴菲特这样一个姓氏,他的一生理应享受着无尽的特权,但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说,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唯一真正的遗产是一种哲学:人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自白派”诗歌代表,普利策奖得主。她擅于挖掘最深刻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中,生命亮光与阴影在此交错,生与死的议题在此争辩,浓烈的情感与严谨的诗风在此力求平衡。 《精灵》是普拉斯的遗作,风格独具,技巧纯熟,忧郁的气质和哀愁的情调弥漫其间。由陈黎与张芬龄翻译的完整版《精灵》所收诗作包括两部分:“普拉斯亲订本”四十一首与“休斯编辑本选入诗”十四首,另附普拉斯诗中译七首及为BBC广播节目“普拉斯新诗作”所写文稿。力图全面呈现普拉斯关于生之欲望与死之艺术的绝唱。
艾兹拉·庞德是公认的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诗人,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引领现代主义英诗革新。他以要创新的信念找寻艺术的新方向,在经验中捕捉生活,在意象中呈示真相。庞德还发掘帮助了艾略特、乔伊斯、海明威等现代文学图景中的重要人物,其对后代欧美诗人的影响持续至今。
本书收录庞德近60年创作生涯各阶段的代表诗作117首,包括早期诗集《回击》、重要转型作品《休·塞尔温·莫伯利》、现代主义标志性史诗《诗章》选篇等,并附艾略特为庞德诗集所作引言与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