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以管窥水洞沟为题, 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为核心, 结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研究案例, 着重介绍旧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 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旧石器考古, 了解探索早期人类历史的方法和过程。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考古新发现, 如《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调查报告》《甘肃泾川南石窟寺现状调查及营造工程》; 二是研究与探索, 内容涉及西湖烟霞洞、陕西麟游石窟、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等, 如《陕西麟游石窟造像分期试论》《杭州西湖烟霞洞苏龛造像考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等; 三是科技与保护, 如《基于三维模型的考古线图提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试论潼南定明山石刻水害防治》等。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年,50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温故而知新,本书旨在回顾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成长过程,总结和传承山大考古精神,为考古专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支撑。
本书为祝勇经典作品《故宫的书法风流》下卷(单行升级本)。
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选取两岸故宫收藏的书法名作,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古代书法家为线索,讲述了这些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这些书法家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一座纸上的故宫,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
本书对豫鲁苏皖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阶段性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文化初始、文化形成、文化发展、文化对峙和文化稳定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首次对该地区居民的生业方式进行了研究观察其社会进程,搜集了农业、饲养业、饮食、建筑业、陶器制作业、埋葬习俗和祭祀等方面资料,以探讨史前夏商时期的社会进程。此区域是华夏民族集团和东夷民族集团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通过对该地区史前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和社会进程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该地区史前夏商时期的社
本书为“鄂尔多斯文博论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包括文博新论、文物研究、博物馆探索、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革命文物研究、民俗研究六个部分,汇总了鄂尔多斯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以上方面问题的**思考。本书内容所涉主题皆是当下中国文物及博物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的作者也多是奋战在文博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些思考对高校文博专业的研究人员、相关文博机构的从业人员势必有所启发。
本书通过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大量的信息、众多的图片、新颖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兵器的科学知识,并且对古代兵器发展史做了追溯,读者阅读本书可以对古代兵器的发展历史、性能特点、发展水平及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是青少年及兵器爱好者了解古代兵器最基本的科普读物。
本书从考古学角度出发,利用大量出土文物与考古资料,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陶瓷与各类文化之间的关系及科学内涵,如古代陶瓷与舞乐文化、古代陶瓷与茶文化、古代陶瓷与丧葬文化、古代陶瓷与宫廷文化、古代陶瓷与建筑文化、古代陶瓷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旨在说明古代陶瓷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以及对人类文化与众不同的突出贡献。这是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全书撰写体例科学,论述严谨,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古代陶瓷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型研究的力作。
《红色濉溪》由政协濉溪县委员会组织编写,编纂历时两年,全书共20多万字,收录100来篇文章,分为濉溪县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杰出人物、遗址遗迹四个部分,概要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党的创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濉溪党组织的发展脉络、进行的革命活动,以及涌现出的濉溪县杰出人物。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从地方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指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