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获得“数据新闻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结合符号学、新闻传播学及可视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以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研究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数据新闻的多模态语类分析框架,解读数据新闻作为多模态话语的意义生成方式。分析框架以数据新闻的语篇语义层为出发点,从耦合角度分析不同符号在实例化语篇中跨层次、跨元功能、系统间、系统内部的协同模式,进而分析数据新闻话语的语类特征。
该书为学术著作。全书围绕新媒体如何运用框架设置议程,为其心理健康报道赋予一定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调动起与之相关的个体主体性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探讨了新媒体的心理健康报道对特定人群的影响。书中认为,新媒体心理健康报道遵循健康传播的“知、信、行”模式,以询唤理论的作用机理为策略,对有心理干预诉求的个体进行主体性建构。建构体现在知识、信念和行为三个层面,即通过镜像复制、主动归顺和关系再生产,对他们的疑病及自诊倾向、自我归类倾向和互动寻求倾向分别进行主体性建构。
本书重点讨论在华外籍留学生对中国重要文化意象的认识及其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旨在探讨当今最有力的中国形象塑造机制与媒介网络是如何作用于“中国形象”的输出的,从而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本书由中宣部和教育*共同组织编写,由15位知名新闻院校学者和2位国家主流媒体的专家组成编写组,负责撰写案例概述、专家评析等主体内容,并由8家主流媒体提供新闻作品案例及一线记者手记。本书选取了近7年来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的200多个优秀新闻报道案例,以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全书分为重大主题报道、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典型宣传、舆论监督、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国际传播、融合传播8大主题,每个主题下有4个章节,每章节均包括案例概述、
学者在概念化新闻信息、新闻制作、新闻、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时有何倾向?他们运用了哪些解释框架来探讨新闻实践?他们在形成自己关于新闻如何工作的假设时借鉴了哪些探索领域? 在《严肃对待新闻:新闻研究的新学术视野》中,芭比•泽利泽探讨了新闻学术领域的活力问题,并将新闻作为一种专业、一个制度、一个文本、一类人以及一套实践进行检视。 《严肃对待新闻》指出,学者们始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固步自封,导致出现相互割裂的学术团体。本书第一次以整本书的篇幅批判性地审视了有关新闻的学术研究
本书聚焦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理念与方法,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采访、消息写作、新闻特稿(通讯、特写、深度报道)、专业领域报道、融媒体报道、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趋势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书根据采访与写作方式的演变和创新,在坚持既有新闻采访与写作原则的基础之上,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及时的跟进与总结,对适应新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本书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基础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宣传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本书介绍了五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传播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与过程,概念、测量与量表,抽样原理和方法;二是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三是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田野研究;四是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包括大数据挖掘、文献计量方法等。五是研究报告的撰写。本教材一方面紧扣新闻传播学经典理论,有助于学生了解传播学经典理论的推导过程,深入理解传播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另一方面紧扣社会问题,有助于学生通过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观察现象、收集
本书以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益事业为考察对象,对其社会化公益的发展历程、发展原因及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以价值表达和公众参与为视角,展示了新媒体技术在公益传播手段、传播理念方面引发的变革,呈现了公益传播主体的多元价值表达,并对公众参与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新媒体公益传播的良性发展提出对策。
全书由“总报告”、“资源篇”、“产品篇”、“服务篇”、“企业篇”、“案例篇”六部分内容构成,从资源禀赋、产品、服务、企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价和分析,得到中国传媒整体出口规模持续位居世界前列、传媒产品出口规模锐减、传媒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传媒产品出口核心竞争力较低、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有效改善等结论。
本书旨在对文化消费最新政策、行业发展与投资趋势等问题做出分析与展望,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与读者分享来自一线的实践与认知。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分析与展望了中国文化消费领域的政策、行业发展与投资趋势;“投资与企业篇”和“区域篇”从行业整体、典型企业和区域发展的角度解析了中国文化消费发展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