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角度入手,阐述了多种内科疾病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然后讲解了公共卫生的概念、监督体系,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与评价技术,以及预防接种等知识。
目加田诚(1904—1994),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是日本近现代著名的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在日本,他是首位对《文心雕龙》进行现代日语翻译的学者,是日本研究《文心雕龙》最积极的学者之一。本书主要论述了目加田诚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研究的重点。对目加田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辨析,不仅能从中看到其扎实的学风和深厚的汉学素养,也能为中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书选题的价值,叙述研究内容、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状况,阐明本书的学术创新点,简要叙述其思维框架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自信观的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林语堂爱国的战斗精神。第四章分析了林语堂的创作与西方哲人创作的相似性。第五章分析了林语堂著译中的语言“万花筒”。第六章分析了林语堂作品中展现的中西方艺术互补性。第七章分析了林语堂文化自信的影响。第八章是结语,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取得哪些新的认识;
《文心发义》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阐发刘勰《文心雕龙》义理的高学术品位著作。作者综览、深研历代名家品评、校注《文心雕龙》的著作,以新的学术架构与新的学术方法对原著进行具有开创性的笺注阐释。该书体例独特,作者详征博引典籍作为“集引”,积数十年之功深究刘文而阐发其义理作为“发义”,并以训诂疑难僻字作为“雍案”,集经学、朴学、小学、文学于一体,是从事龙学研究者与从事文学创作者应当重视的当代不可多见的龙学著作。《文心发义》成书为五卷本,作者在原出版发行本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增补。该书为发掘《文心雕龙
伴生于文学创作的文艺评论,古已有之。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更是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花齐放、不断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高质量发展、引领文艺从高原攀向高峰的不竭动力,不可或缺。本书开篇从中国文艺评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开始回顾,在理清文艺评论的基本概念与现实意义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文学评论的内涵价值、发展机遇和困境思考,并对新时代的影视评论、戏剧评论与音乐、美术、舞蹈评论、摄影等其他文艺评论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探索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书一共六章,第一
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区的共和国同龄人,这批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优秀作家组成当代文坛半壁江山,影响深远。本书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把握他们成长的心灵历程,横向剖析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整体特征、全托记忆、时空体验、亲子矛盾、怀旧情绪等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心灵发展历程。
本书整体梳理了1978—2018年宁夏文学与批评的历史演变。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理由与意义,介绍新时期40年来宁夏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对选题的对象与范围做出学理性的界定。第一章“宁夏文学批评的历史考察”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了40年来宁夏文学(以小说为中心)与宁夏文学批评的基本风貌。第二章“宁夏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主要考察了宁夏文学本土批评话语的四种形态,分别是批评话语的论争、批评话语的主体性、批评话语的文学史表述以及批评话语的“圈子化”现象。第三章“宁夏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主要是
本书是著名学者扬之水在先秦文学史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基于对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学家经历的了解和解析,以不断回溯原文的方式讲解人类文明初开、车未同轨书未同文的先秦时代的文学脉络。本书论及《尚书》《山海经》《楚辞》《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穆天子传》等先秦时期重要文学著作的写法和内容。既可以为大众读者普及先秦文学,又可以为学界提供详实的史料参考和考究的文学解读。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其作品中。本书对冯氏零散的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进而结合晚明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探讨其文艺理论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尤其宏观的“发展演变”研究几乎被忽略。本书专研于此,取得了一些收获。第一,对“文体”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第二,本书首次宏观地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单纯文体”、“浑和文体”及“大成文体”等概念,为宏观地研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开启了一扇窗户,提供了可靠的“抓手”。第三,本书对文体融合的方式、文体剧变及其促发因素、以文为诗、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