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六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研究、地图研究等四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选录《史记》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读。以《史记》文本为中心。文本的细读,是书稿的中心内容,保证我们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实性。读者只有在文本的细读中,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真切地体验、感受和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我们一方面,重视字词句与名物制度的训释,力求精要、准确、明白;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深入发掘文本的义理思想;力求把文献研究的方法与义理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次书稿就是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的结集成果,今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力争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系列专辑打造为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本辑为第4辑。
古代Soho一族如何打造沉浸式居家办公室? 古代公务员、打工人、学生党如何应对春运囧途? 古代自媒体大V如何打造10万 爆款? 古代营销大咖如何玩转创意营销? 古代运动达人擅长哪些奥运会项目? 古代社区管理提供哪些物业服务? 古人消闲娱乐都玩哪些网红游戏? 古人用哪些互联网思维赚得盆满钵满? 古人用哪些黑科技打造品质生活? …… 直击古代潮流现场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共收论文10余篇,既有专题论文又有理论文章和史料整理,专题论文涉及考古文献所见早期中国史、古代经济史、古代文化史、古代海交史,史料整理涉及常州族谱和南朝典籍等,还有文章从传统与近代的角度探讨了婚姻冲突等社会现象。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 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 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见解深刻, 是一本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不定期学术集刊,在学术界获得良好的口碑。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相比简装版,本书中还新增郭继承老师对自身求学之路、文化传播之路的系统梳理,并赠送价值88元的郭继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 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 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 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念、民族精神、心理思维、优良传统、社会传习, 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
《新时代一带一路古文明文献萃编》以一带一路所经行且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古文明文献为对象,并对之进行译注、研究,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世界文明的源头,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有关这个课题研究的阶段性重要成果。丛书覆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古代文明地区的重要文献资料,选择了大量典型性古典文献,收录了大量经实地考察采集得来的信息资料,因此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历史,触摸古代文明。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于19世纪7
本书主要面向高校师生,着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借鉴,采用取长不论短的方法,着重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传统文化教育的属性和功能、大学生心理教育价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关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性设计等内容。
本书以“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为逻辑核心,通过理论梳理、案例验证、实证研究,重点回答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理论基础、价值矩阵、话语场域、生成路径、互动机制等问题。本书共分为五章,从主客体、路径、策略等多维度展开研究,构建了系统性的中国故事跨文化对话闭合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