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代的社会身份既有古老身份制的遗留,也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社会身份有有爵者、有秩者、有庶人、有徒隶,还有官私奴婢等,纷繁复杂。但是,剥离纷杂的表层,我们发现秦汉帝国社会身份体系中,主干部分最突出的还是以“爵”和“刑”两个因素调整的身份系统。基于这个思考,本书从“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徒隶与身份刑”三部分论证,尝试构建秦汉帝国“爵刑一体”的学术理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希望对秦汉社会身份制度的认知有所补益。
本书作者身为考古队队长, 全程亲历了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在本书中, 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 向读者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发掘过程, 妙析地下军阵排兵布阵之法, 再现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本书是一本关于法门寺的考古通俗读本。法门寺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城北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 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安奉于该寺, 因舍利而置塔, 因塔而建寺, 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本书分为“周原膴膴”“舍利西来”“皇帝佛国”“地下玄宫”“舍利出世”“大唐宝库”等九章, 从中华文明发源地周原大地写起, 讲述法门寺的起源、发展历程, 以及唐代地宫的发现, 对地宫中的舍利、器皿、织物等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是一本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古通俗读物。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是我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满城汉墓的发现, 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 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作者在数十年田野发掘工作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写作了本书, 详细介绍了满城汉墓一号墓、二号墓的发掘过程, 以及重要出土文物, 内容简明扼要, 文字通俗易懂, 科学性和可读性兼备。
本书内容: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 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 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 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 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 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 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 他以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的文字, 辅以图片, 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的相关历史、发掘过程和重要出土文物, 带领读者感受两千多年前
自秦末至西汉时期的中国岭南地区,曾存在着一个神秘的王国,它承袭中原民族的传统,又带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可史书上对它的记载寥寥。而广州市象岗掘出的这座石室墓,以考古发现,弥补了岭南地区的历史空白。
本书作者麦英豪是南越王陵发掘队的队长,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们真实地记录了王陵的发掘过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贵的文物,为读者拂开了南越国的层层迷雾,一窥其千年前的风貌华章。
本书以《两周金文辞大系》为中心,参照书信、日记等相关史料及郭沫若其他文字,以文献学理念观照郭沫若古文字著作,梳理其观点演变脉络,着重探求变动的背景及原因,尽可能还原学术研究的历程。首先,厘清了《大系》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嬗变情况。其次,对所收器图、铭文逐一溯宗考源,并利用校勘学方法核对诸版差异,参以作者其他论著,依时间为序,梳理观点演变脉络,找到作者生前关于某问题的最终意见。总结观点变动原因,详细论证了全集版《大系考释》的底本来源。最后,论文写作中间有所得裒为“专题研究”一章。
本书精选洛阳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书体、规格、撰文、书丹、镌刻等信息的文字说明,每方拓片介绍了志主生卒、历官资料,还介绍了拓片书法艺术特征。书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阳书法艺术的社会整体水平和生存状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尽收眼底,许多墓志填补了唐代书法资料的某些空白。
本书为通俗读物,用英文撰写。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物化天宝天府之国的真正内涵,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从起源、历史、宗教、文学、教育、科技、艺术等视角,尽可能详实地展示灿烂悠久的巴蜀文明。
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和开明的上古传说。第二部分展现历经三国风云的蜀汉文化、神秘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险峻的茶马古道。第三部分包括人类开凿的第一口千米深井燊海井、世界纸币之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商代考古的论文14篇,既从宏观上总结数十年来殷墟地区商代考古发掘的收获,也从微观上对殷墟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遗迹(如基址、墓葬、车马坑等)及遗物(如青铜礼器、兵器、刀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下编,甲骨学与文字学的论文26篇,内容涉及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释、研究;论述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来研究甲骨文的字义及卜辞中的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殷墟出土的陶文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中国文字起源问题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