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明的历史工具书,以词条形式,介绍自远古到20世纪初叶中外文明史上的重要史事。以史为据、客观平实的原则,内容主要依据中外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了具有权威性的研究著作和工具书。
本书首先从史源的角度阐释了“经典”概念的诞生和变迁,经典阅读的价值与意义。然后按照我国传统知识分类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对经典要籍进行了导读。最后介绍了文史类工具书、推荐书目的用法,为读者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工具。
本书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萃的同时,汇编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内容,还收集了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内容,体现广西区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等。
本书所选大家均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精通中国历史的学者,所写的历史既正统,又见解深刻。从细说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迅速崛起的蒙元,一直讲到明清史,每个朝代所选的作品都具有代表性,堪称一座浓缩了中国历史全程的知识宝库,可使青少年轻松自如地获取历史知识。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常常集国家权力于一 身,是一国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和重要利害的相关者。阅读和研究中国封建历史,如果能够系统了解历朝历代帝王的在位时间、传承次序、更迭过程及其主要功过,也就大体上理清了相关朝代的历史脉络,掌握了历史重点。本书旨在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简明扼要、系统连贯地呈现五代十国诸位帝王的传承过程、在位时间和主要功过。在介绍每个朝代和帝王之前,简述该朝代的建立背景、疆域范围、立国时限、传承概况、历史贡献和败亡教训,让读者一目了然地对每个朝代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辑。本刊常设栏目有理论动态、名家笔谈、器物研究、图像研究、汉画研究、服饰研究、文本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主要登载专题研究文章,。对于反映文化史研究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的综述、书评、随笔,以及相关领域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辑为2023年春之卷总第二十五辑,设有服饰研究、器物研究、图像研究和文本研究四个栏目,十五篇文章。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们从各自熟悉、擅长的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见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本辑主要内容侧重于传统中国经典、文献及地方人物、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若干主题:经典新诠、传统文献及其整理、地方人物与文化、札记与书评和史料辑存。
本书是一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将130部中华经典读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对每部中华经典的历史地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核心思想以及价值影响做简单的介绍。经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内容;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内容;子部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蒙学等14类;集部分为小说、总集选集、别集、戏曲、文论5类。所选内容有助于中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便捷、全面地了解中华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